一直以来,作为近邻,同时也是全球相对优质的两块市场,日韩地区以市场规模大,文化认同共通性高等因素,成为不少国内厂商出海优先考虑的目标。
根据《202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末中国在发达经济体的直接投资存量为2867.7亿美元,其中,韩国66亿美元,占2.3%;日本48.8亿美元 占1.7%。

数据来源:国家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及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202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存量: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
所以,加强中日韩的经贸合作,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企业加快“出海”脚步是大势所趋。
放眼全球,疫情之后,随着国际间的流动逐步恢复,各国对人才求贤若渴,把人才视为经济复苏的推动力。如何在日韩和本国企业“抢夺人才”,招聘当地人加入中企工作呢?对于猎头来说,招聘日韩当地人,你一定要考虑这6个问题!
一、日韩市场人才特点是什么样的?
做好当地人才特点分析,是猎头和HR开展当地人才寻访的必要前提。知道他们的职场特点,才能在接触候选时,顺利建立沟通以及后续工作的展开。
根据我们10多年的招聘经验来看,日韩地区人才在求职中,排名前五的要素是:【稳定性】、【薪资待遇】【企业知名度】、【晋升制度】、【工作地区】。但具体来看,又各有差异。
日本:
日本综合人才服务网站doda(デューダ),以“如果要换工作,你今年想去哪家公司工作?”为主题,对大约5000名商业人士进行了调查。前3名自2020年以来,已经连续三年保持不变——丰田汽车(第1名)、谷歌(第2名)、索尼(第3名)。
在投票的理由方面,排名高的公司收到了许多与安全和稳定相关的评价,例如“丰田很稳定,员工福利很到位”和“索尼很稳定”。
由此可见,日本候选更看重稳定性,所以我们猎头可以和HR沟通,在合同年限方面适当延长。同时,如果企业能提供一份长期合同,对猎头来说,也是我们在与日本候选接触时,可以用来作为企业优势的一个吸引日本候选的要点。
韩国:
如果说,日本人才更愿意在本土企业工作是因为【追求稳定】,韩国则是因为【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在选择一个企业的时候,也会优先考虑韩国本土的公司,因为他们对于本土企业的信赖度是非常高的。
但韩国是教育程度最高的国家,在25-34岁的韩国人中,大约有98%的人口具有大学专科或本科学历。并且随着互联网高度发展,韩国人才对于全球化的接受程度要更高。
但韩国市场日益内卷严重,用较高的【薪资待遇】,有竞争力的【晋升制度】,可以提高韩国候选对我们岗位的意愿度。
二、日韩人才对行业认知如何?
除了日韩人才特性,他们对于行业的认知也是我们在猎头工作中必须要重视的一点。
一般来说,中国企业出海日韩,在当地的招聘大多以销售、技术支持(FAE)、研发专家、职能岗位为主。猎头们在当地招聘时,也需要对我们服务的企业所在行业有比较明确的认知:它是传统行业,还是新兴行业。
众所周知,中国是互联网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发展速度早已超越了隔壁的日韩,所以在一些新兴行业出海时,我们一定要了解当地是否有同类型的企业。
尤其是针对一些销售或者营销类,需要开拓市场的岗位时,要注意当地人是否能够去理解这个行业。举一个我们在操作中的新兴行业客户的案例:客户主要的产品是送餐机器人。
小编记得2015年在深圳出差时,就在酒店、机场看到过这种机器人的身影,但因为这个产品应用总年数不算特别长。2019年前后才登陆韩国,在韩国也属于一个新兴产品。

因为起源于中国,所以中国品牌的产品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对于猎头来说掌握这样的行业优势后,就可以对当地人才进行有力的说服。
所以做好前期的行业调研,也是我们在和候选人沟通时,能借助行业发展形势,展现自己专业能力,从而打动候选的要素之一。
三、了解企业在日韩市场的优势
经常听到猎头们吐槽:“企业知名度太低了,候选不想来”。尤其是在寻访海外国家的候选时,因为对于中国企业不了解,很多候选又长期呆在自己的舒适圈,对于一些行业新秀或者同类型企业的上下游企业都不甚了解。这就需要我们猎头,做好企业在当地市场的优势分析。
把我们中国的品牌放到日韩市场,那它要比较的除了日韩本土企业,全球同行业的企业都会纳入对比范围。
以韩国为例,据我们的长期操作经验来看,在韩国人心中对于外企的排名是:美资企业>欧洲企业>日资企业>中资企业>其他东南亚企业。
当然中国企业也有一些排名比较好的,比如说像华为、阿里、小米这种企业,在韩国当地认知度也是比较高的,我们在操作以上企业时,候选听到企业名字都会先接触一下。但是这样的企业毕竟是少数,那么一些国内排名还不错,但目前还没有打出名头的企业,我们猎头又该如何借用优势和候选沟通呢?
首先说排名,没有国际的就用国内的,企业排名不明显,就用产品排名。如果你说,以上排名都没有,那就先用企业上下游产业来背书。
四、寻访日韩候选人的渠道有哪些?
做好人才和企业调研后,猎头们就可以着手开始找人了。
从目前平台的猎头们分享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的渠道:
1、本土渠道
日本本土常用的招聘渠道有:Dota、en-japan inc. 、リクルートエージェント、マイナビエージェント等;
韩国本土常用的招聘渠道有:사람인, 잡코리아, 게임잡、JobSeekr等;
因为日韩对人才的个人信息和权益保护的很严格,所以以上渠道大多需要日本的猎头公司,或者用人企业注册,比较适合在日韩当地的华人猎头们。
2、Linkedin
在日韩国家,虽然对于领英的使用习惯就远没有欧美那么好,一般只有外企和一些互联网企业才会用。但随着全球经济不断发展,很多日韩企业也在拥抱全球,对于领英这种全球性招聘社交网站的接触也在逐渐增加。
平台上海外猎头操作的多个成功案例,也有通过领英来完成的。
3、朋友/同事/同学之间的转介绍
在日韩这种相对“排外”的地区,像内推或者转介绍的形式是接受度非常高,也是成功率最高的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寻访日韩候选的海外猎头们,在招聘的同时注意积累人脉资源。
像我们为很多日韩客户成功交付的岗位,有部分渠道来源于当地的资源转介绍。
五、如何根据候选反馈反向管理企业?
正常情况下,猎头和企业的目的是一致的:找到合适的候选人入职。然后猎头们拿到应得的报酬,企业按计划开展运营或者研发工作。
但是,因为很多企业的用人部门可能对于日韩市场不够了解,给出的JD就会变的“不靠谱”。
举个日本的操作案例,因为国内很多企业强调员工的年轻化。所以我们见过的其中一个离谱的招聘要求是:“必须博士或博士后,年龄最好在32岁以内的行业研发专家,最好有5年的经验。”等类似的不合理要求。(该需求没有上线到平台)

所以,为了共同的目标,猎头们也要坚定的进行“反向管理”:
1、综合候选的反馈,同步给企业,给出专业的调整意见。
比如某个岗位在同类型同级别的情况下,当地人选的平均年薪是80万人民币,但企业给出的薪酬范围最高50万。与当时市场不符的薪酬,要么找来级别低的人选,不能胜任工作,耽误企业发展的进度;要么则是岗位招了一年半载,项目无法进行直接搁置。
或者企业在日本招聘专家级候选时,我们上文提到:日本比中国平均高出8-10岁,所以日本专家级候选的平均年龄在50-70岁之间。在招聘中可以参考市场情况,给企业一定的招聘建议,避免双方把很多无用功耗费在年龄这一块。
2、主动推动项目进行,增强和海外候选的粘性
海外很多时候都是跨地区跨时差的交流,对于候选来说,如果反馈很慢,在本就不具备太多优势的“外企”情况下,你和他的粘性就是成事的关键所在。
六、聘用职员的流程也需要了解
很多猎头可能会觉得,聘用日韩员工,是你们企业的事情了,我负责找到人就可以。
千万不要这样想!因为海外人选对于中国企业的流程并不熟悉,跟人选接触时,主动告知企业的聘用流程,既可以体现企业流程化管理,也可以给候选留下专业的印象。同时,还可以避免一些误会的发生。
以韩国为例,除了常规的招聘→面试→谈薪→offer流程,我们需要额外确认一些和国内不一样的地方:
首先我们要确认,中国企业的能够提供的福利待遇。同时,我们一定要去比较韩国当地企业,会提供给韩国员工的一些福利待遇。

举个例子,中国是有五险一金,韩国是交四大保险;签约方式方面,韩国一般除了应届生,或者一两年经验的新人(他们签合同可能会签一年或者两年这样的短暂合同,之后转为正式员工),在聘用有五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选,韩国本土的公司都是无固定期限的合同,韩国当地叫正规职。
除此之外,韩国本土公司有的福利待遇,就是像退职金这种我们国内有没有的,也要跟据候选意愿, 协调增设。
说白了就是,想跟当地企业抢夺人才,务必做到:别人有的我们也有,别人没有的,我们锦上添花。候选人也更愿意去尝试这样的机会哦!
写在最后
除了以上建议,大家在接触候选时,也可以最大程度了解到他们痛点,比如说通过一些高薪、更好的福利、更好的晋升空间等,来对冲日韩人才对于外资企业不稳定性、认知度的担忧。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平台已经开启“日韩项目周”,法务、销售、软件开发等职位等你来挑战!每推荐1个简历过审还可获得100元现金红包!对日韩项目感兴趣的朋友,点击下方二维码,识别接单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