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责业绩: 工作职责:
1、承担ATM在研项目ATM机芯模块的设计任务;钞票分类、包装机器人系统研发,集团级项目设计评审,编写各类设计规范,开展技术培训及标准制定等工作。
2、主导项目结构组所有工作的开展,配合项目经理制定月度工作目标,协调组员工作任务。
3、带领团队完成项目设计、难点攻关、批量导入、减成本、生产技术问题处理跟进、市场反馈问题处理、市场运维人员技术培训及团队成员绩效考核等工作。
工作业绩:
1、完成存取款循环机芯、现金支票存款机芯、钞票分类扎把机器人、钞票热熔包装机器人等多个产品项目的研发、小批量、批量制造,产业化生产,成功服务国内各大银行、沙特、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多个国家金融机构,其中钞票分类扎把机器人、钞票热熔包装机器人的研发成功,成功打开工行市场,实现集团工行客户的零突破;
2、科研合作:联合清华大学博士团队对支票存款机芯项目的新纠偏方案整个过程的研发,在与清华博士的协同工作期间,在设计问题的分析思路分析方法等方面得到了很强的锻炼及很大提升,这对自己的设计生涯影响重大。
3、行业标准:联合清华实验室对钞票纸张的属性做了全面、翔实的力学实验、物理实验,联合团队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关于钞票的物理属性的国家标准,沿用至今;
中集瑞江汽车智能工厂建设—企业数字化转型、数智化研究 2018/03—2020/12
项目角色:智能制造总监、项目总监
项目背景:2018年,中集瑞江响应国家智能制造2025号召,根据公司发展战略需要、市场需求、未来技术社会等提出了公司智能工厂建设的计划,拟分期逐年投资方式,自2018年到2020年完成公司智能工厂及数字化运营的全面建设落地;利用自动化、信息化、两化融合等技术,从组织变革能力 、精益改善能力 、设备自动化能力三方面着手,完成企业数字化转型,实现两化融合价值;内部通过成本优化、精益重塑、组织流程变革、信息化建设、产线升级等项目,逐步实现营销数字化、运营数字化、制造智能化、业务数字化、管理流程化、产品智能化的六化目标;提升产品竞争力以及支持新的业务的模式创新;通过给客户带来价值、两化融合贯标、政府项目以及荣誉,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重设行业基准,打造中集的全球灯塔工厂。
项目职责:
1、负责公司数字化整体规划及详细落地,主导参与公司各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流程变革项目;涉及公司生产、运营、财务、销售、客户、供应链、战略等;
2、全权负责智能制数字化建设项目实施过程关键技术把控,合作伙伴遴选、技术方案制定、招投标、细节设计评审、项目施工、测试、试运行、验收等工作,对项目成败负直接责任;
3、把控数字化升级项目关键里程节点,整体把控各个项目整体进度;整合内外部资源,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及按时交付;
4、负责智能工厂自动化产线升级与车间数字化、企业信息化的打通,数据治理、数据运用等工作;构建实时、透明、准确、可衡量可增益的数字化生产流程;
5、数字化转型团队管理及人员培养,两化融合、智能工厂政府项目申报等;
项目业绩:
1、工厂数字化建设,产线自动化升级(搅拌车为例):
完成罐车智能喷涂线建设:项目当期投资1.2亿;作为全球最领先罐车喷涂全自动生产线,实现了自上料—腻补—清洗—喷涂—烘烤—冷却—下料全流程的无人化生产;
完成激光下料,型材切割线、罐车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的建设:作为国内第一条最领先的搅拌车机器人自动化焊接生产线,实现了从板、型材下料—转运上线—拼焊—组焊—全焊—补焊—下线的全流程自动化生产,自动化率87%;
筒体线全自动生产线自研成功:自研完成激光下料—拼版焊接+卷圆—叶片组对—筒体组对—筒体环缝焊接—下料的全流程自动化生产线(自动化率95%);2020年底正式爬坡达产,向社会发布,该线的成功投产,标志公司成为本行业乃至全球首家完成罐车核心四大工艺的全面突破的企业,实现下料—焊接—涂装—总装—整车成品的全流程自动化生产(抖音:瑞江罐车);
制造数字化:
1、通过对PLM\ERP\SRM\DMS\CRM等系统数据的拉通加上工厂内部MES+数字化系统的加持,以OTD(从订单到交付)为主线链接,围绕从订单到制造和从设计到制造的数字化,实现制造过程全要素业务对象的数字化,改变行业多年靠电话、微信、纸质文件等完成生产的现状,实现作业即记录,记录即数据,以及全过程的精益协同,打通了整个制造过程的设计态和运行态;体现如下:
计划、工艺、制造、物流、质量、设备、环境实时在线,整个生产过程全部透明化,计划可控,异常闭环;质量在线监控及闭环,库存监控、能耗监控、一线工资核算、制造成本核算等;APS系统实现排程科学、生产负荷、物料消耗平衡,计划拉动式生产,排产展望期达到7天;不同层级不同管理诉求的多维度KPI、BI实时预警系统及IOC智能运营中心;
2、数据赋能业务: IOT平台实现全厂主要加工设备及能耗设备的监控全覆盖;从数据驱动改善、数据质量追溯、数据工艺优化、异常监测等维度,通过场景数据采集、海量数据治理、建模分析,实现四十余个制造场景的数据智能应用(如:激光出光率的改善,机器人焊接质量追溯,焊接、涂装工艺优化、焊接机器人工作站工艺自适应调节及离线编程、产线虚拟仿真应用,AI质检、AI安全园区,核心零配件端到端质量预警,来料问题大数据拦截等等);
3、IOT系统预测性维护涵盖成膜、水洗、脱脂等七大工艺,36个tag ,4000余个设备关键属性,月均四万多条数据分析治理,成功对100余台核心电机、皮带的转速、频率异常监测,准确判断异常出现的情况,降低非计划停机及提前备件;
制造数字化转型效益:产能达到3万台/年,提升60%,一线人均收入增加25%,单车成本大幅度下降,质量缺陷降低50%,库存降低30%;在库周期缩小50%,安全事故0,0EE提升 20%,线平衡提升20%达到77%,材料利用率在十二年精益生产基础上整体提升4%,设备非计划停机降低30%,保全费用降低30%,变动制造费用,万元产值能耗,天然气能耗降低20%,产品在生产线周期缩短50%,在线半成品减少50%。制造成本优化提前半年达成年度既定目标8000万(2020年);
2、企业数字化变革:
1)在愿景驱动的数字化转型架构下,设计了支撑公司业务战略发展的企业数字化转型4A架构;重构了公司L1--L3/L4级流程体系,设计了从战略、运营、使能、支撑四大领域流程,涵盖了企业研、产、供、销、服、人力资源、财金等领域;对准数字化作业、数字化交易、数字化运营、数字化办公4类数字化场景;
2)重构了公司业务运作模式,如:客户订车旅程的数字化、用车过程的数字化、设计到制造的数字化、从线索到回款的LTC全过程数字化,ISC集成供应链数字化、人力、财经数字化、智慧考勤、智慧差旅等;承载各类流程数字化的系统全部完成上线拉通,实施了API平台,数据湖、业务中台建设,金融平台,网销平台、企业级经营驾驶舱、数字化安全园区建设;
3)数据治理:建立了中集特色的数据综合治理体系,设立了L1-L5五级数据分层结构,建设专用管理数据流程承载(管理BT&IT流程下属L2级流程),涵盖管理信息架构、管理数据质量、管理数据分析三个方面;a、管理先行:明确了集团业务数据标准、数据入湖标准,任命了各领域数据owner及数据管家,对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建立基于数据特性的分类管理框架,对基础数据、主数据、事务数据、规则数据、报告数据等建立对应的管理制度;b、数据主题联接,数据转换为信息:多维模型、图模型、标签、指标、算法模型的综合应用,面向业务场景,对多个系统来源的数据依据规则糅合,形成面向业务的指标、影响度、预测分析等,如未来十八个月的销售预测、未来三个月的产能调整测算及影响度调整、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下的未来半年毛利影响及备货应对策略分析、未来一年的企业发展资金需求明细预测等;c、数据赋能业务运营:数据在线变为事中监控,随时可拉通审视规模、盈利、效率等全经营指标;经营模式改变,及时分析经营风险、会上聚焦重大风险决策;统一平台进行监控、预警、协调、任务管理,实现从战略、执行到经营过程和结果的全过程闭环;如:每月一次的经营分析会、企业金融风险、客户偿贷违约风险等;
整体来看全面实现了集团营销数字化,制造数字化,业务数字化,管理流程化,运营数字化、产品智能化的集团数字化转型目标;
转型效益:
2018年—2020年,3年时间企业营收实现2.5倍增长,达到64亿,2021年达到近80亿;集团人员规模只增加10%;集团级经营分析会由一周准备时间缩短到半天准备,产品型谱种类减少60%以上,一年期以上库存降低80%,应收达到O,存货周转天数由35天缩短为20天,应收账周转天数由32天缩短为15天,经销商月底对账时间由4小时缩短到10分钟,供应链库存及区域配件仓库库存降低40%,市场客户满意度提升20%达到89.3%,
入选中集集团第一批全球智能工厂—麦肯锡灯塔工厂建设计划、成为中集集团首批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安徽电视台曾对集团转型做了专题报道,2019年获得芜湖市智能工厂、2021年获得安徽省智能工厂、2021年获得国家级绿色工厂;
智能产品—中集瑞江智能汽车研发 2019/01-2020/12
项目角色:智能研究院院长
项目描述:
依据智能产品研发中长期战略规划,围绕公司提出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持续创造价值,产品智能化的战略要求,拟加大数智化的深度研发,智能研究院一方面以市场订单为抓手,从平台互联互通、核心部件深度集成、底盘、主机深度一体化、业务智能、数据智能等方面开展工作;构建三大产品不可替代的产品优势,逐步形成行业垄断地位;
项目职责:
1、根据公司战略,市场需求变化及技术的变化,滚动修订产品智能化研发规划,形成产品迭代的落地项目(产品智能、数据网联、价值挖掘、生态建设)并组织团队逐年实施落地;
2、全权负责智能产品研发项目实施过程关键技术把控,合作伙伴遴选、技术方案制定、细节设计评审、开发过程重难点突破、样机生产、小批量生产、量产等工作,对产品研发成败负直接责任;
3、把控产品研发项目关键里程节点,整体把控各个产品项目的各个功能开发进度;整合内外部资源实施完成研发核心关键技术点突破;
4、智能研究院下属机械研发部、电气软件研发部、平台系统研发部日常工作及研发工作管理,负责新型产品从概念到量产全工作;下属产品试制部新产品试制、工艺规划落地等工作;
5、公司研发探索类及基础研究类项目的规划及落地实施,如混动搅拌车、搅拌性能研究、罐内自动清洁,头挂图像无线传输、高精密传感、电液控制、自适应控制、载重算法、颗粒物料流体分析研究等;
6、智能产品研发团队管理及人员培养,研发政府项目申报、校企合作项目主持、参与交通部标准编写制定等;
项目业绩:
开发了整车控制智能控制器、数据转换模块,T-BOX数据传输模块三大硬件模块,模块化方式支撑三类车型的智能化:
1、 智能搅拌车研发:
产品智能:在传统搅拌车的基础上实现了12%的节油突破,成为业内乃至全球第一家;实现搅拌车核心传动系统的高度集成开发,较第一代产品,降本幅度60%以上,稳定性提升30%以上,且实现了对核心零部件的实时数据监测,为智能产品预测性维护奠定了数据基础,,2020年已完成客户小批量试用(200台),2021年完成2000台销售;
业务智能:实现客户业务环节强关联的混凝土塌落度监测、实时载重监测、过程安全监管,深入业务环节,提供交付、决策支撑;开创基于业务订单、管理结算、车队管理多业务交付场景的快速智能;
数据智能:实现驾驶员驾驶行为精准画像、行驶路面精确画像、核心零部件系统预防性维护、车辆状态精准监测等,产品智能为客户创造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会为客户带来额外的附加价值,同时也会帮助车辆制造企业从客户运力、运营情况、车辆置换等方面实现客户的精确画像;实现客户、精准营销、信用培育;行业景气度、区域开工情况等精准监测,为企业提供第一手精确数据,提前预知,未雨绸缪;
2、智能液罐车研发:
产品智能:业内第一家实现车头和挂车的车身环视视频协同深度一体化,在主机驾驶屏上360环视、雷达图像、罐车传感的集成显示;围绕客户业务环节及管理痛点,实现罐内介质的温度、压力、密度、重量、安全状态等和业务强关联的数据实时监测;实时数据的网联传输、可视化呈现;
业务智能:实现客户业务环节强关联的油、化工物料温度、压力、密度监测、过程安全监管,深入业务环节,提供交付、决策支撑;支持基于业务订单、管理结算、运单轨迹、车队管理等多业务交付场景的快速智能;批量交付中石化及山东京博物流客户,2021年完成800台套销售;
3、智能网联平台研发迭代:所有车身状态、事件、故障、寿命、控制等数据实时上传车联网系统,实现了车身数据的实时透明化,平台业务数据围绕客户业务环节需求,提供业务决策环节的透明、及时、准确数据;同时完成了智能网联平台的开放性设计,平台支持与第三方业务、监管平台的轻量化耦合对接;通过平台的开放,业务数据的深度融合,为客户直接创造价值,平台已完成上线,项目支持10万台车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