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概述:负责新加坡公司在深圳的子公司的建立和运营管理,公司年交易额由原本 1200W 提升到 1.2 亿。
运营策略:制定“提高交货及时性和品质安全性”的运营策略,以此为基础对供应链合人员管理进行优化管理。
供应链系统重塑和提升:签订全新的“供货协议”与“品质保障协议”,与供应商制定清晰的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以市场驱动供应商的合作,建立信任关系,提升履约能力,订单交付及时率从 5%提升到 85%。
品质安全提升:建立相应品质控制体系,从 QE 到 QC 的一个全局提升;加强供方品质管理,提前把控供方产品相关质量报告,设定供方产品可接受限;公司产品质量投诉从 7%-8%下降到 1‰。
品牌运营:办公室厂址扩建,整体 VI 打造;产品包装体系建设,VI 识别系统完善,提升产品品牌识别度;参加每年春、秋季新闻发布会、全球展会(美国 CES 展、德国 IFA 展等)进行品牌推广。
产品线打造:基于成本及利润对产品进行 ABC 分类, 根据产品研发难易程度分为 1、2、3 类,建立“井”字型产品 MAP 规划,区分利润型和跑量型产品,从 13 个 SKU 提升到 89 个 SKU
资金运作的保障:依据不同国家的市场给予差异化账期支持,确保客户/代理商/经销商的及时回款;调整供应商付款方式和账期,将先款后货模式变为分期付款模式,设置尾款质保押金,由被动变主动方。
制度流程建设:从 0-1 建立 SOP;建立产品研发流程,导入 RACI 机制;建立 marketing 市场预测机制,提升市场预测准确率;完善办公室制度(考核、报销、考勤等);导入 DEAR7 系统,引进全球化线上办公。
数据分析和决策:多维度多层次的分析比对,收集直接竞品/间接竞品/参考竞品等数据,与自身数据包、参考市场同行业或同品类数据进行同比/环比/同行业比对;根据数据趋势进行流程优化,给领导提供多个可选决策方案。
团队搭建:主抓技术部,设计部,产品部……完善深圳团队的人员配置,从 3 人扩大到 30 多人;提升团队责任感;优化考核机制,从年度考核变为月度考核,利用 BASECAMP 系统从个人、团队、领导多维度评分;建立了人员淘汰机制等。
离职原因:由于公司厂址搬迁到广东河源,离家较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