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机器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人类也在担忧机器人热潮是否将引发全球失业危机?尽管目前机器人远没有那么智能,所能做的事情也相对单一,但担忧却没有减退。
1961年工业机器人出现后,整个全球工业体系开始发生变化。汽车、电子、金属、橡胶等行业的生产制造环节陆续引入了多种类型的机器人。人们相信机器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技术发明之一。
国际机器人联盟主席Arturo Baroncelli在对全球这一市场调研后表示,2014年去年销售工业机器人达23万,2015年将出现15%的增长,并且这一增长趋势将保持到2018年。对于服务机器人的预测则是在未来三年将突破1500万台,超过200亿的销售额。
包括美国、日本、韩国以及中国,都对智能制造十分热衷,也在政策上给予充分的支持。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发明机器人的国家,长期存在“重理论、轻应用”问题。不过,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美国政府开始取消对工业机器人应用的限制,随后在80年代开始发力。奥巴马政府早在2011年就启动《先进制造伙伴计划》,投资28亿美元,通过发展工业机器人提振美国制造业。
日本在机器人生产、研发和使用均处于领先地位。为解决劳动力不足和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机器人的发展备受重视。2015年,日本政府通过了“机器人新战略”,决定未来5年将重点发展机器人产业。为实现这一战略,日本政府将在财政、税收、教育和法律等方面予以扶植。
韩国机器人产业也在近几年迅猛发展。2009年发布第一个机器人产业发展五年规划后,韩国政府在2014年宣布了第二个五年规划,希望通过技术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实现机器人产业的扩张。
在中国,不仅政府高层已意识到机器人产业对智能社会发展抢占先机具有战略意义,并且相关具体的政策正在制定中。有消息称,相关“十三五”规划草案已基本制定完成,《中国制造2025》相关配套政策也正加速制订,相关部门还将陆续出台并实施33个针对各细分领域的专项规划。
然而,在政府重视和产业前景可期的背后,机器人产业自身现状遇到的问题却不容忽视。机器人产业虽然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但是全球机器人保有量不足中国汽车产业年产量的十分之一;全球平均机器人密度只有0.62%,这意味着仍有99.38%的工作由人来完成。
机器人产品功能和性能也还不能满足制造业大批量生产刚性需求。以工业机器人为例,不仅缺少感知系统,更在一些环节缺少灵活的操作系统。体现在生产中就是,机器人可以完成程序化的规定性动作,但对典型劳动中对劳动者上手灵活性操作,机器人就很难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