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谷歌、百度两大科技巨头纷纷将注意力聚焦到汽车领域,“无人自动驾驶汽车”已经逐渐向人们现实生活中走来,但梦想照进现实还需要一段时间。接下来的这几十年内,汽车将会有很大的改变。一方面是电动,另一方面是软件,这些因素将会改变汽车的定义、制造以及所有权。
现在是汽车科技以及汽车行业的重要转折点:往后回顾是主导了一个多世纪的燃油、手动操作的汽车,往前展望则是充满想象力的电动、无人驾驶汽车。那么未来的汽车到底会是什么样呢?
关于全电动汽车的问题工程师们仍在努力解决:电池容量和充电时间的限制让司机只能在有限的驾驶范围内移动。有些解决方案仍处于实验室阶段,有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有实质性突破。一个可以被广泛接受的且负担得起的解决方案是不太可能在2020年实现的,远距离的驾驶估计还是得依赖燃油动力。
一种可行的方案是通过插入式电动和涡轮增压燃油动力传动系统提供动力,前者每次充电能够行驶300多英里的距离,而后者有利于高效率地进行长途旅行。插电式混合动力在目前特别火爆,最近沃尔沃和斯巴鲁都宣布将未来10多年的重心放在混合动力产品上,其他汽车生产商也有类似的表态。这样的战略是合理且可持续的:短途通勤可以选择电动模式,而同时又依然可以用燃油模式进行长途跋涉。
相关研究称,无人驾驶汽车不能单独依靠软件进行行驶,外部摄像头和传感器阵列是必要的,以提供汽车的计算机所需自动驾驶的信息。这种技术演进早已开始跳出“科幻”层面 ——很多车辆都在加入这种配置。
摄像机和传感器安装在进气格栅、侧反射镜、后端等各处来捕获有关从各个视角的道路信息。汽车如ATS Coupe和奔驰S550均采用了摄像头和传感器,提供道路信息辅助司机驾驶。甚至有些自动驾驶汽车将拥有强大而复杂的一整套摄像头和传感阵列,它们捕捉到了驾驶的各种数据后传递给无人驾驶软件,最终实现汽车自动驾驶。
自动汽车如果出现的话,能改变的绝不仅仅是交通事故发生率,而是有可能极大地扩大按需服务的采用率,进而改变了谁将购买汽车和为什么要买这些问题的答案。
把司机从按需用车服务中剔除可以降低成本,因为你不需要付钱给他们,再者,事故率下降意味着保险会更便宜(当然这也适用于自有车)。但还有一点,自动汽车还会扩大按需服务的供应,因为在车主不使用的时候按需用车服务可用的车辆会多很多。这会制造出各种二阶效应和反馈回环。
自动汽车越多,按需经济的吸引力就会越大。但是二阶效应最终究竟会走向何方是很难预测的—比方说,如果是空车出来的话它留给公交系统的机会是什么?对于低收入人群来说这又意味着什么?对于骑自行车的影响又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交织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