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开学第一天,白电市场得到了国内三大巨头美的、格力和海尔交出的上半年成绩单。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格力、海尔均出现销售额下滑;美的则实现销售额与净利润的双增长。中国家电市场形势到底有多么严峻,看看下面的上半年业绩报告数据就可知一二了。

从上半年营业收入情况来看:美的集团总营收825.09亿元,同比增长6.7%;格力电器总营收501.11亿元,同比下滑13.4%;青岛海尔总营收419.2亿元,同比下滑10.81%。三大白电巨头“一涨两跌”的现状足以表明,当前家电市场形势的严峻性,特别是下半年家电业走势将更加艰难。
智能产品+智能制造
面对国内外低迷的市场环境,智能化为三大白电公司打开新的成长空间,因此它们上半年都齐齐加码智能化。不过,三家的智能化路径同中有异。
青岛海尔是最激进的一家,继续加速布局智能生态圈,如烘焙生态圈、洗护生态圈。2015年1~6月,海尔智能白电产品销量超过110万台、销售收入超过32亿元,均实现倍速增长;4月份上线U+App,建立智慧生活统一入口,上线以来注册用户数达到277万;引进第三方资源78家。海尔还与华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智能家电产业发展。
美的集团的智能化,相对而言比较稳健。2015年,美的上市的智能产品型号80多款;完成M-SMART系统与阿里、京东、苏宁三大电商平台及小米系统的对接,发布了智能家居管理“美居”APP2.0版本,改善用户体验。
向来“保守”的格力电器,也快马加鞭。上半年,格力全面推广格力云控和APP,推动智能环保家居发展。作为家装多联机的标配,格力云控已全面推广,用户可远程控制空调。格力还发布了APP,包括安卓、苹果两个版本,用户可通过APP设置多种智能场景。
虽然智能化路径不同,但这三大白电公司都对“智能制造”情有独钟。目前,海尔已累计完成5大产业线28个工厂800多个工序的智能化改造,建成了沈阳冰箱、郑州空调、佛山滚筒洗衣机、青岛热水器4个互联工厂,为C2B订制化生产做铺垫。今年,美的与安川电机成立两家合资公司,分别生产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一方面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拓展B2B领域;另一方面向人工智能延伸,打造美的智慧家居集成的生态能力。而格力自动化设备研究制造主要围绕工业机器人和高档数控机床两大领域发展,目前已覆盖大型自动化线体等10多个领域。
家电转型必须动真格,方能见真效
今年上半年,两大白电巨头的跌幅均已创下两位数,这意味着白电三巨头的市场格局首度出现“两极分化”走势。而美的集团起步于2011年下半年的经营转型优势,开始进一步释放。特别是在今年以来的市场寒冬中取得了“逆市增长”,表明美的集团的经营转型“动真格”、“显实效”,值得所有家电同行借鉴和学习。
此外,格力电器同比下跌13.4%的半年报,也是近10年最大幅度的一次下跌,折射出行业和企业经营形势的压力和风险。其实早在今年上半年召开的格力电器股东大会上,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就已经提前放出消息,称“今年将不再承诺和保证营收200亿元的增长目标”。为格力电器半年报的糟糕表现提前释放压力。
家电经营结构转型,已势在必行
从归属母公司净利润情况来看,美的集团净利润达83.24亿元,同比增长25.93%。格力电器净利润为57.21亿元,同比增长仅为0.05%。而青岛海尔净利润为26.29亿元,同比增长2%。
这说明美的集团不仅在营收规模上保持着正增长势头,关键在净利润增长上还保持着强劲势头。虽然青岛海尔的营收出现负增长,但是净利润却保持着正增长。美的和海尔两家企业在白电产品经营结构的中高端化改善过程中取得了成效。特别是美的集团的“利润是营收四倍”显示出经营结构的高端化转型步入正轨。
而格力电器的净利润仅保持着0.05%的微弱增长,说明格力整体的市场经营遭遇了比较大的挑战和压力。特别是今年上半年以来,格力在空调市场上发起的多轮价格战,并未取得经营业绩上的稳步增长,反而出现了深度下跌。无疑是一招“偷鸡不成蚀把米”的臭棋。
此外从今年1-6月份三家企业的“现金流量表”中还可以看到,在支付给员工薪酬一项,美的集团支出61亿元、青岛海尔支出37亿元,而格力电器出支31亿元。这似乎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在推动企业产品结构和经营转型背后还需要来自大量人才和团队的推动,企业必须要让员工愿意付出、值得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