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理想的职涯选择,有两件事情很重要:一是“杠杆”,二是“弹性”。“杠杆”让你每投入一分,获得一分以上的收获;至于“弹性”则强调,每个选择都该让你的路越来越宽广,而非越来越狭窄。

部分人选择工作,把眼前的薪资福利列为关键考量,却忽略了一件超级重要的事情,就是你为这份收入付出了多少成本?这是一个简单的投资报酬观念。(报酬/投入)的比值,就是所谓的杠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当然希望这个杠杆值(也就是投资报酬率)越来越高。
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在职场上的选项能够越来越多,不要为年龄增长而卡在特定的产业与职位,老了之后哪都不能去,只能硬撑到领退休金为止。想一想,你现在的工作,你现在的能力,是你让越来越值钱,还是越来越贬值?你未来的职业之路,到底是越走越宽,还是会走投无路?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抓紧时间参加第一职场网“教练式”职业规划,发现自己的优势,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把职场的主动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我们来看看报酬(收获)与投入(成本)吧!
职场的“报酬”是什么?第一个想到的当然是“钱”啦!其次还有成就感、社会认同、人脉等无形的效益。这些效益通常以“机会”的形式呈现出来。例如,你工作表现很好,你会获得大家认同,要不被提拔,要不被同业挖角,总之你的选择会越来越多,这是最棒的情况。
那职场的“成本”是什么?就是你为工作所付出的东西,那可多了:包含体力、时间、个人技能,还有组织能力!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为工作投入这些东西,而且每样工作,这四种“材料”的比例都不大相同。
例如去澳洲当肉品工人,据说每星期就可领到25K台币(给合人民币5000元)左右的薪资,超过台湾一个月的基本薪资,听起来很不错。但这份工作的投入,可能体力占50%、时间40%、技能10%、组织能力0%。这样的成本结构透露出几个问题:
1.体力与时间占了最大比重,这两者是随着年龄逐渐下滑的资源;
2.技能占比太低,而且除非未来一直杀牛,否则这技能的沿用性不高;
3.组织能力的投入为零,无经验累积,但这却是未来杠杆率最高的资源。
相对的,同样去澳洲当餐厅服务生,虽然赚得可能比较少,但投入成本预估是体力30%(体力消耗比肉品工人低)、时间40%(假设与肉品工人同工时)、技能20%(接受点餐、客户服务、人际互动)、组织能力10%(应付突发状况,优化工作顺序),相较于肉品工人:
1.体力耗费略低,有剩余精力可以思考更多事情;
2.技能与组织能力比重高,而且与人有关,经验比较可能沿用到其他工作;
3.有服务生经验的去当肉品工人容易,但反过来,则需要更多的训练。服务生在职场上有更多选择!
说到这儿,请不要问我40%、10%这些数字怎么来的(当然是我瞎猜的),我要强调的也不是服务生比肉品工人高级,上述的情境只是一个比喻,重点是我们应该试着用投资报酬率的经济学角度,来看待每一个职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