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3D打印技术,材料是关键。近日,有记者了解到,设计制造企业做3D打印的成本非常高,要达到和普通生产制造一样的水平,要比常规成本高出50%左右。目前,政府尚无这方面的实质补助政策,且为企业服务的机构也很少。
中国在3D打印上的技术差距主要体现在四方面:第一就是材料,性能、稳定性、适用性上都有很大提升空间,也没有形成产业化;第二是设备,国内工业级别设备生产商有几十家,桌面级有几百家,但性能仍存在差距;第三是关键核心器件,国内几乎是空白的。以烧结使用的最重要的激光器来说,几乎是清一色的美国、德国设备;第四,也是最重要的软件。软件是3D打印的灵魂,没有软件就没有设备。国外的大公司谷歌、英特尔、微软等都已经提前布局。
虽然中国3D打印产业正面临多重困境,但国务院近日的3D打印专题讲座反映出,一系列新技术正得到更多重注。
有专家称,以3D打印为代表的“增材制造”的前景是“创材”,即按照材料基因组,研制出超高强度、超高耐温、超高韧性、超高抗蚀的新材料。目前3D打印已制造出了耐温3315摄氏度的合金,用于“龙飞船2号”,大幅增强了飞船推力。进而可以从“创材”到“创生”,即打印细胞制造器官,甚至把基因打印在细胞里实现基因变异。
我国3D打印发展的现状相比国外,研究起步并不晚,技术并不落后,某些方面还处于领先地位,但产业发展太慢,企业规模不足。我们国家应该及时拿出自己的应对策略来。尤其是制约3D打印技术发展应用的耗材问题。
另据上海证券报9月1日消息,中国塑料制品协会有关人士称,目前,低端产能过剩问题仍未有效解决,区域市场需求,盲目引进而引发的阶段性过剩产能,尚未有效化解,而高端产品仍需大量进口。在产能过剩的同时,企业生产要素成本不断增加,资源环境、能源约束全面增强,企业利润空间被大大压缩。
数据显示,全行业利润增幅逐年下降,已由2011年的32.5%降至2014年的4.24%。同时,2014年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8%。这一数据基本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相当,远低于企业实际贷款利率,不仅造成企业效益差,更使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更加突出。
为此,规划框架初稿提出,塑料制品在“十三五”期增幅目标为7%至8%。这一目标较“十二五”规划12%左右的目标相比明显降低。
在降速的同时,规划框架初稿拟定,塑料加工业“十三五”要以加快转型升级为重点,以提高塑料加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和新产品为重点,大力实施高端化战略,全面提高产业素质,力争在智能制造、数字制造、网络制造上取得新的突破。其中,3D打印塑料耗材被明确为重点发展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