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016年1月16日召开的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统计资料显示,2015年全国共发生38起重特大事故,死亡和失踪人数较以往均有所增加。近十年来所发生的重特大安全事故大多集中在矿山、道路交通、烟花爆竹、建筑施工等高危行业。这些行业一旦发生事故极易造成群死群伤的严重后果。
劳动力市场供给减少,人口红利逐年降低,部分高危行业面临劳动力短缺。中国社科院于2015年12月发布的2016年《社会蓝皮书》指出,2015年各季度劳动力供给均有所减少,这是继2012年我国劳动力市场呈现拐点以后,劳动供给连续四年出现下滑态势。
根据预估,2030年后我国将呈现劳动力严重不足的情况。同时,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人口红利优势趋于终结。因此,受全国性用工短缺的影响,劳动力对工作行业的可选择性有所提高,高危行业可能面临招工难现象。以建筑行业为例,2014年江苏省内就有87.6%的建筑工地出现了用工短缺。在这种背景下,使用机器人员工恰好可以填补这个缺口。
“机器换人”完成高危工作,同时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加强企业对职业病危害的防治,建议将工伤保险的覆盖范围扩大,确保所有员工享有工伤保险和补贴。另外,国家四部委公布的2015年版《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将原先133种危害因素增至454种,企业面对越发严格的职业病防治规范,要投入更多的成本加以贯彻执行,以确保职工的安全。
“机器换人”,一方面既可以保质保量完成工作,又可以有效避免潜在的危险有可能带来的恶果;另一方面,应用机器人员工可以为企业在发展中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扩大企业竞争实力。
技术人才短缺减缓工业机器人在高危行业投入应用。据机器人行业市场调查分析报告预测,工业机器人的装机量将在2020年达到100万台,而一台机器人通常需要3至5名集成应用和相关操作维护的技术人才,全国工业机器人相关人才缺口已达上百万。高危行业,由于作业环境复杂,突发状况无法预测,对机器人的操作要求更高,不仅需要工程师或技师对机器人高效的中枢把控,更要了解行业相关知识。目前此类紧缺人才的高额薪酬增加了机器人在高危行业中的应用成本,使得很多企业对机器换人望而却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