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技术被认为是可以“引发全球制造业巨大变革”的重要技术,在医疗器械领域,3D打印也备受关注,已成为业界科研的重点。业内普遍认为,3D打印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将引发医疗器械行业的技术革命,引领医疗器械市场潮流。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9月1日宣布,我国首个3D打印人体植入物——3D打印人工髋关节产品日前获得CFDA(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注册批准。该产品也是国际上首个通过临床验证后获得注册的3D打印人工髋关节假体,由北医三院骨科医生张克、刘忠军、蔡宏和国内最大的人工关节生产企业北京爱康宜诚医疗器材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制。
据北京日报9月2日消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刘忠军介绍,该产品的注册成功不仅为患者提供了使用先进技术治疗病痛的有效手段,而且产品国产化后将打破国外产品对高端市场的垄断,大大降低价格,为患者节约大笔医疗支出。今后,如果患者的髋关节出现问题,需要手术置换3D打印的人工髋关节,只需所住医院的医生收集其相关影像数据,传送至拥有3D打印设备的专业公司,医生和工程师可根据数据分析、重建三维立体模型,通过3D打印机打印出患者需要置换的髋关节。
此次产品审批注册成功,意味着3D打印植入物得到认可,为同类产品获批开辟先河。后续研制的同类产品审批也有望提速。
3D打印市场前景无量
近年来,投入3D打印技术研发、制造的医疗器械企业越来越多,尤其是实力强劲的国内外知名企业,近年来始终关注并加大投入研究该技术。同时,不少医疗机构、科研单位也一直专注于该技术的研究。
是什么引发3D打印医疗器械研究热潮?“因为企业家们纷纷看到了3D打印所具有的技术优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国家科技部一名工作人员说。
“谁在3D打印技术上有突破,谁在未来医疗器械市场就会拥有主导权。”该工作人员对记者说,3D打印市场需求主要分为工业打印机和桌面打印机,前者的需求对象主要在航空航天、汽车工业领域;后者在医疗领域和个人消费市场有较大吸引力。
近年来医疗器械领域高度关注3D打印技术,其所具有的个性化、小批量和高精度等优势,正好迎合了医疗器械“量体裁衣,度身定做”的要求。目前,国内3D打印牙齿、骨骼修复技术已经成熟,并在许多骨科医院、口腔医院快速普及。3D打印细胞、软组织、器官等方面的技术还处在探索研发阶段。
3D打印引发技术革命
对于将3D打印技术运用于医疗产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师协会会长戴尅戎说:“3D打印技术是制造领域的一场革命性技术,借此可以实现个性化产品的批量生产,这恰好契合了医疗产品个性化的需求,所以,它将是颠覆性的。未来3D打印机或许可以定制出与人体原来器官一样具有生物活性的人造器官,实现个性化治疗方案,为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带来福音。”
“在制造细胞培养支架和植入性医疗器械产品上,3D打印技术具有一定优势。由于每位患者的身高体重、器官大小都不一样,而3D打印可以满足个性化应用,这是该技术被看好的一个方面。”国内一家生物医学公司的负责人说,3D生物打印机使用含有活体细胞的“生物墨水”打印出一层细胞组织架构,然后按照3D数字模型进行叠“喷涂”,逐渐形成立体的细胞组织架构,最终获得所需要的人工器官或组织。
国外科学家采用3D生物打印机已经成功制造出能够接收无线电波的“仿生耳”等。在未来某一天,3D打印技术或将能够实现批量制造人工器官,器官捐赠匮乏的问题将会得到解决。
据了解,3D技术打印一颗牙只需10分钟,而传统的种牙技术至少需要3天;3D打印助听器可把传统的9个工序缩短到了3个步骤,即扫描、制模和打印;3D打印骨骼的患者,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看到骨细胞已经长进到打印骨骼的孔隙里面……可以说,3D打印正在引发医疗器械研发、制造的技术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