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的中国,孕育着巨大的机会。“中国制造2025”提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10大领域。资本市场也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了这些领域,对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制造业企业大加推崇。
不过,从全产业链的视角看,中国制造升级绝不应局限于制造业本身,而应涵盖与之配套的服务链条。譬如,浙江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15年来倾力在做的“互联网+”试验,旨在打造中国公路物流网络运营系统。“物流成本长期居高不下,成为中国制造业之痛,”徐冠巨对上证报记者说,“互联网思维应当深入服务于生产,提高制造水平,进而再提高服务人的水平。”不久前,徐冠巨将传化物流作价200亿注入上市平台传化股份,与资本市场实现了联结,“只有通过资本市场,才能实现这个梦。”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制造2025”规划是一张崭新的导航图,它既是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又与“一带一路”、“走出去”等国家战略紧密钩嵌,共同承载起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
中国制造与资本市场休戚相关。从A股市场的产业结构看,制造业是剔除金融板块之后市值权重最大的板块,也是中国经济转型的最重要支点。在资本涌动的A股市场上,每天都在发生着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故事,“互联网+”、创新、智能化等时代元素闪耀其间。
毫无疑问,市场最企盼的是制造业与互联网的激荡。“有一个最好、最大的机遇,就是互联网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这将成为新一轮加快发展的一个最大的催化剂和最大的一个引擎。”工信部部长苗圩如是说。
的确,互联网孕育了无数可能性,给中国制造插上了隐形的翅膀。但在A股经历一波震荡之后,不同的声音开始呈现,也让我们更加理性地去思辨“互联网+制造业”还是“制造业+互联网”等深层次的课题。
对于信息技术发展产业而言,国务院5月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和7月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的行动指导意见》是两大纲领性文件。除两大纲领性文件外,大数据、云计算等细分行业顶层规划也在陆续出台,还有即将发布的“十三五规划”,都将对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8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定调大数据产业将成为新经济的重要引擎,尤其政府大数据成为风口。近日,工信部组织召开了大数据产业“十三五”规划第一次编制会议。此前,工信部从2014年8月就开始了云计算“十三五”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内容包括重点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完整的产业链;鼓励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兼并重组、集中资源;发挥龙头企业对产业发展的带动辐射作用,打造云计算产业链等。
对中国制造而言,资本市场的颠簸未必是件坏事。它会让部分追逐短期收益的资金重新回归实体,更让业界重新思考制造业的突围之道。上证报的中国制造系列调研,旨在剖析中国制造升级背景下的产业变局与机会,聚焦与分享那些脚踏实地的制造业企业的成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