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有所作为的自主品牌车企,除了比亚迪自主生产电池,北汽新能源与韩国合资生产电池以外,大部分企业选择采购动力电池生产商供应的电池,因为电池产品品质、性能等原因,国内多数企业还是更倾向选择跨国供应商。
从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历史看,起步并不比外国晚。最早在“十五”期 间,国家就立项研发新能源汽车项目。后来在“十一五”、“十二五”,我国逐渐确定“三纵三横”的技术体系,力争打造具有我国特色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体系。作 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基础,是任何技术路线无法回避的领域,占整车成本接近一半。近两年,国内动力电池厂商在与外资电池竞争上 明显处于劣势。
在业内人士、车企的沟通中,大部分人士对放开新能源汽车的牌照持反对意见,但也有一些专家认为,一味的保护并不能增强国内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竞争力。
不可否认,进口新能源汽车牌照的放开会对国内自主品牌带来冲击,但挑战未必都是坏事。在政策羽翼的长期保护下,国内自主品牌真的能够成长吗?有的企业会不会躺在政策保护下“睡大觉”不思进取?
鼓励和保护不是完全一致的,鼓励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应该是推动、竞争压力两者并存:推动当然是财政补贴、政策支持等;竞争压力则是适度引入外部竞争,有利于提高国内产业的技术水平,学习先进经验。保护则是摒弃所有外来竞争压力,财政补助不设上限,政策优待持续加码……
除去电池厂自身的原因,我们应该意识到,韩国电池业的崛起很大程度上 是国家战略的结果。这是中国电池厂最缺乏的地方,因为国家补贴、优惠政策基本面向整车厂,导致电池厂只能享受新能源汽车政策红利的余波,没有切实从新能源 汽车市场爆发中受益。作为重资产的生产单位,动力电池企业在资金上经常捉襟见肘,企业发展缓慢。
“零部件不强则整车不强。”这是中国汽 车人从我国汽车业30余年的发 展历程中总结的经验,现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认可。
据相关调查显示,在汽车动力电池发展上,日本在技术方面领先,韩国在产值方面最大,虽然我国拥有巨大的市场,但是在技术和产值等方面与其他国家仍有差距。电池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性无需多言,如果自主品牌都采购外资电池,和传统汽车领域基本上没有本 质的区别,都走向核心技术产业空心化的道路。
对于国内企业来讲,要充分认识到政策保护、财政扶持不会长期存在,直面市场竞争是生存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对于国家政府部门来讲,如何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保护和引入竞争的尺度在哪里?如何鼓励真正想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有所建树的企业?摒除利用国家优惠政策投机的企业,是接下来国家政策必须要考虑到的问题。
现在,我国已经拥有较多电池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生产制造装备与技术正趋于成熟,电池产业链体系也逐步趋于完善,为大规模的市场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在形成强势本土企业,打造行业独特竞争力上下工夫。
国家政策在这方面,应该侧重企业的兼并重组,尽快结束国内“小、散、乱”的电池市场格局,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大型电池企业。对行业急需的共性设备开发项目,政府出资金引进关键技术设备,企业参与集中攻关和升级改造、提前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