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人才砍价,是老板和HR们的常态。可以美名其曰为“控制人力成本”,也可以归结为寻求更好的人才投入产出模型。可是明明是个投入产出模型,是需要既考虑投入,又考虑产出的,却有太多的公司只在投入上斤斤计较毫厘必争,哪怕是便宜个五百块钱都是赚的,而不去思考如何能让人才有更多的产出。所以玩来玩去都是个死局,明摆着就是个双输的局面。
我先来旗帜鲜明地亮出观点——所有只知道控制人力成本的老板都是无能的,是不值得跟随的。
我们来看看盲目砍价会造成怎样的不良后果:
1、互联网人才市场越来越透明,也早已进入了优秀人才的卖方市场,雇主方依靠强势地位强行压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一分钱一分货,当你洋洋得意地通过砍价把候选人揽入麾下,觉得自己捡了个大便宜时,就要当心你招募的很可能不是人才,而是庸才。换句话说,能够忍受你的压榨而被迫加入的,通常在市场中并不具备强势的议价能力,他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不为人知的短板,只不过你不知道而已。
2、优秀人才时刻面临着市场上的各种诱惑,当他觉得自己的价值在砍价的过程中被低估了的话,即使当时接受了你的Offer,其后放你鸽子的可能性也非常大,可能是在入职前,也可能是在入职后。在我们的统计中,入职前反悔和入职后一个月内离职,有一半以上是和收入有关的。
3、砍价进入公司的员工,通常都会有一种委屈的心理,感觉各种别别扭扭。这种心理会造成他在进入公司后,容易把各种暂时性的不适应和不顺眼无限放大,极大地妨碍他踏踏实实地融入,并尽快为公司做出应有的贡献。也就是说,砍价其实是一种心理暗示——我其实没那么重要,也没那么值钱,顺着这种心理暗示,候选人很容易就把自己摆到了将就的位置上,从而限制他爆发出更多的正能量。
4、对于公司来讲,通过砍价的方式来招募人才和控制人力成本,很容易就形成一种心理定式——你看那谁谁谁,985毕业,一线公司背景,他还只拿30K就入职了,你咋就想要35K呢?这是一种极其可怕的心理惯性,一旦形成,以后你在招聘的时候,就会更多地关注人才的成本,而不是性价比,不把候选人的薪资预期往下砍个十几、几十个百分点,你都觉得对不起自己,就觉得吃了天大的亏。
5、我们说,一次两次,你运气好,通过不错的价格挖到了优秀的人才,但那不是常态,企业的招聘策略是不能建立在运气的基础上的,而是要建立在公允的市场竞争的基础上。不幸的是,很多HR和老板会把偶尔的一两次低成本招募无限放大,HR把这个当做炫耀的资本,老板也因此觉得自己的魅力无穷,并依此建立样板,希望以后都来个照此办理。我管这个叫做:占便宜没够。你今天出门捡钱了,于是就希望天天出门捡钱,说起来可笑,但确实有不少公司的招聘策略就是这么制定的。
6、我们说控制人力成本,HR可以这么想,财务可以这么想,但如果老板也把组建团队的主基调定格在成本控制上时,那么他的整体战略一定是防守型的,贵的优秀的人才他要么用不起,要么留不住。这通常是老板在发展无望时的一个本能反应。对待优秀人才的态度是极能够体现一个老板的格局的,吸得来,用得起,留得住,是对老板的全方位的考验。反之,在价格问题上瞻前顾后,只能显示出老板的无能。当然,也有的老板或者是HR在Offer谈判上显得极其强势,貌似很自信,但其实那是另一种软弱罢了。
炒过股票的同学们都知道,那些3块、5块的股票貌似便宜,风险低,但从来都是不涨的;那些30、50的股票看上去很贵,但一旦启动起来,几个起伏之间,就已经过百了。贵和便宜,从来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7、以砍价为主的防守型用人观,招来的人才的成色一定有限,久而久之,公司当中一定是一大堆兔子,狼就被逐渐挤走了,人才被极度稀释,密度下降,这就像人的免疫力下降一样,一旦形成,必然是百病丛生,你还找不到原因。所以说到好公司坏公司,敢于实行薪酬领先策略的公司,并且能够从成本上负担得起领先人力成本的公司,通常都不是什么烂公司。当然土豪的公司,乱烧钱的公司,首富之子的公司,可以另当别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