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香港《明报》报道,8月香港企业营商环境在股市大跌、访港旅客消费力持续减少,以及零售业遇冷之下进一步恶化。
上周公布的日经香港采购经理指数(PMI)只有44.4,是逾6年新低。更令人忧虑的是,企业裁员速度有加快迹象,职位流失率是2003年4月SARS肆虐香港以来最高。
零售业总销货额自3月以来持续下跌。香港政府8月31日公布,7月零售业销售额376亿港元,按年下跌2.8%,跌幅大于预期的1.2%,今年首7个月,合计的零售业销售额下跌1.8%。
零售业低迷,奢侈品牌首当其冲。Coach上周五向所有香港会员发出邮件通知,确认中环皇后大道中旗舰店于31日最后营业。该旗舰店租约原定于2017年10月到期,但Coach决定提前两年退租撤出。
人力资源机构Manpower Group大中华区副总裁徐玉珊表示,香港零售业大受打击,连Coach的中环旗舰店都要退租,招聘市场确实受影响。近期开始有中小企暂缓招聘,相信是在经济不明朗之下,收紧人力资源成本。她又表示,零售业的人员流失情况领先于其他行业,金融、保险及地产界前线人员也有隐忧,但专门技能人员仍然有需求。
徐玉珊估计,香港就业情况是有压力,但目前仍然全民就业,相信短时间内失业率不可能一下子暴升至SARS时期水平那么极端。但是,如果经济继续不明朗,不排除会有更多雇主在招聘人手方面改持观望态度。
据统计处8月18日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香港失业率由今年4至6月的3.2%,上升至5至7月的3.3%,失业人数13.41万人,就业不足率维持保持不变于1.4%水平;而对上一次失业率在4%以上已是2010年。至于2003年SARS疫潮期间,香港失业率曾创下8.7%历史高位,当时有30万人失业。
香港银行公会主席黄碧娟表示,各行业情况不同,部分行业仍面对人手不足,银行业亦未闻裁员消息。澳新银行高级经济师杨宇霆表示,香港失业率维持稳定,但个别行业如零售业及金融业在早前的股市波动影响下,或会有人手调整。
除了就业恶化,香港PMI数据还在多个方面反映经济转差。产出及新业务量跌幅逾6年最大,部分企业也反映,访港旅客减少令新订单量相应下降,来自内地的新业务显著下跌,跌幅为2008年以来最大,亦是连续第13个月下跌。由于新业务量下跌,企业减少采购并持续清减库存,令去库存速度也是2008年11月以来最快。
此外,中国从6月1日起下调了护肤品和运动鞋等产品的进口关税,也降低了香港作为更廉价购物目的地的吸引力。近期人民币、日元、韩元等竞相贬值,但港元却始终保持强势,更是令香港消费市场雪上加霜。
多重压力之下,香港的销售低迷状况还不能立即缓解。香港旅游发展局预计2015年的抵港游客总人数增幅将从2014年的12%降至6.4%,中国内地游客抵港人数增幅预计会减少一半至8%。今年第一季度,香港经济同比增长2.1%,低于调整后的2014年第四季度的数字(2.4%)。
香港私营企业8月份的新业务总量进一步下跌,缩减率更急速扩大至75个月最高。调查资料显示,经济环境转差,影响了最近一个调查期的客户需求;并有若干企业指由于访港旅客减少,新订单量亦相应下降。是月来自中国内地的新业务也显著下跌,最新减幅为2008年以来最大。
香港私营企业已连续第5个月减产,反映客户需求偏软,而缩减率亦加速扩大,创77个月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