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姐向笔者讲了这样一件事:我公司中有一位某职能部门的领导,属于智商情商都超级低的那种人。去年来公司做的副职,用了几个月的时间转正了。不知道ta有没有得罪其他部门领导,反正我进公司的时候,公司没一个人待见ta的。
原以为ta这种人,老板很喜欢,但是见过几次ta跟老板在一起的情况后,发现老板也非常不喜欢ta!自己部门的人就更不用讲了,我进公司之后,换了几波,平均两个周换一个人的节奏!为么更替这么频繁,简单的说就是:有能力的不愿意当ta的工具,没能力的吧ta又看不上,能力不上不下的ta又不会教,当然也没有那个能力教。
一直觉得这种情况继续下去,ta可能呆不太久了,。可人家一直好好的到现在。后来跟朋友聊天后发现,这种现象在职场属于普遍存在现象,可自己真的不明白,为什么这种人会一直留在公司?
其实,这是“劣币驱逐良币”在企业管理中的典型事例。
劣币驱逐良币(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是指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比价不变的货币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良币)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而最终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劣币)反而充斥市场。
企业管理中也可能存在同样的情况。比如,同一年公司招进一批大学生,实际的能力与业绩表现肯定有区别,有能力的员工认为公司肯定会选择能力与业绩强的人,因些就静静地等待机会;而那些能力或表现差的员工,担心自己拿不到机会,就在积极主动地四处活动,或者通过一些不正当的关系,最终拿到了自己想要的机会。看到这种情况,那些优秀员工纷纷离开公司,这就是职场中的“劣币驱逐良币”。
如果仅仅是一次发生这种情况也还好,但是,以上的故事如果每年都发生,数年后,当年第一批留下来的“劣币”担任主管,开始招聘新大学生了,他们的个人能力不强,因些很难管理那些有能力的新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招一些没有本事的人,这样好管理,这时,“良币”都没有机会进入公司。
当然,公司总有一些人看出这些问题,努力招一些强的人进公司,这下可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这下那些能力弱的人就紧张,努力把那些“能力强”的人挤走,这样,他们看上来就不那么弱了。
他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总经理,你看那些所谓能力强的人都不忠诚,就我们最最忠诚,你还不给我们加一些工资?
面对这些“劣币”,总经理意识到,他们尽管不好,但比“更劣的劣币”要好,同时比“良币”稳定,他们是我公司最好的选择。这些“劣币”之间并不一定总是那么和谐,相互之间也看不起。但,一旦有“良币”进来,他们立即形成统一战线。
于是,这样的故事就在一家又一家的公司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