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的出现,推动着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而信息化则是传统企业转型的必经之路。一些先知先觉的中国制造企业已经在品尝“信息化”带来的甜头。
9月8日德勤与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联合发布了工业4.0报告。该报告指出,中国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处于不同阶段。
德勤中国战略与运营合伙人张天兵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在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和企业管理执行能力上都领先的中国制造企业,其净利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2%。“但仍有一些中小企业‘后知后觉’,仅仅在劳动力成本压缩上做文章,在信息化面前持保守态度,未来将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命运。”
德勤与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联合针对中国逾200家不同规模与行业的制造业企业开展调研,共收到133份有效问卷。46%的受访企业承认,信息化仅达到单项业务覆盖,而6%的受访企业尚未开展信息化发展。
受访企业认为,信息化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生产流程中全面使用软件;同时,企业信息系统及基础设施也成为制约因素、数据的系统采集及分析较难进行,其他依次是企业战略及执行力、创新与管控的平衡、公司文化。
“中国制造业企业面临的挑战不仅包括工业数据以及工控系统的安全性,更重要的是缺少统一的信息技术实施标准。”德勤方面在报告中指出。为此,工信部正在着手优化管理体系,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并完善实施和评估标准;德勤方面自称也正在协助工信部制定《两化融合管理系统贯标》。
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工业向智能制造升级:全球的工业化进程已经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工业1.0是机械制造时代,工业2.0是电气化与自动化时代,工业3.0是电子信息化时代,目前正在进入工业4.0时代,也即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将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
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而智能制造工业控制系统又离不开网络安全,需要健全的综合保障体系。信息化已成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先行军,行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