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海尔全面向互联网时代转型的一年,也是进行互联网制造硕果累累的一年,推出了包括空气盒子、空气魔方、智能烤箱等智能终端设备,这对海尔来说不仅仅是它迎接物联网时代的到来抢占用户入口的第一步,而在2015年进一步加强与用户的交互,是海尔发力的重心。
新年伊始,海尔依托在智能家电领域的硬件制造技术的优势,与微软小冰合作在上海家博会上推出了定义为“用户定制智慧生活入口”U+智慧生活APP,是海尔从硬件、软件全面布局物联网领域的里程碑。

海尔物联网家电系统
如果说海尔U+APP是人们眺望物联网时代智慧家居生活的一扇窗,那么海尔根植其后的U+智慧生活平台则给人们打开了更开放、更广阔的天地。用户可以通过SDK接口使用平台上的硬件和软件,定制自己的智慧生活方式。目前,在海尔U+平台上,已经实现了空气、美食、健康、洗护、安全、娱乐、水这七大智慧生活生态圈的搭建。它的服务功能多种多样,比如根据PM2.5的情况,可自动开启空气净化器,又或者洗衣机如果感知到洗衣液不足,可以线上自动下单买洗衣液等。
也正是源于这种开放的生态圈,使得用户交互并形成创意设计的生成可以决策个性化、智能化产品是否制造的地位的进一步强化。这也使得海尔有足够的底气对外界预言,未来五年将有100亿用户和设备联入U+智慧生活平台。
现在的物联网设备,囊括移动装置、嵌入式系统、工业控制和车内系统在内,当然也涵盖代表未来生活风向的可穿戴型设备和智能家居产品与应用等。
业内人士预计,到2025年全球将有50亿人口以及超过400亿部设备连接到物联网中。然而连接还仅仅只是开始,从海尔构建的U+智慧生活平台,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集研发、生产、制造、用户等要素开放平台体系对现有的生产关系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难以想象。物联网的进阶,将形成的一个巨大数据库,并自行完成信息到知识的演化、指令到任务的达成,进而将走向全球“务联”时代。
当简单的互联网解决了机器之间的连接,移动互联则将人和时空锁定,而这场技术带来的生活方式变革加入进了万物物联后,一场几何基数的魔方巨变正在打开,正如人无所不能,当万物无所不能,海尔引发的务联可能仅仅是个开始。

海尔接入U+智能生活平台
智能家居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之前分割独立的不同行业可以达成异业合作,由分散竞争到通力合作,这正是U+平台的根本战略。某种意义上,这不是一个企业的事,而是整个家电行业而智能家居转型时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行业变化、市场变局之时,正是弯道超车之际,U+其实正是一个传统家电企业向智能家居中转型的机会,接入U+的企业可以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拉大与同行业竞争对手的差距,巩固行业领先地位。
可以看到,海尔在U+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也是U+平台的力推者,某种意义上,也是海尔率领家电行业集体转型的一次努力。能有这样的行业推动之力的企业,其实并不多,海尔算一个。
海尔通过U+平台,不仅实现自身的转型,也以联盟的形式,带动家电行业的智能化转型。但在这背后,也不难看出海尔的野心。
互联网行业在智能家居领域的先知先觉以及抢占市场,对传统家电企业的冲击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甚至有人认为,家电行业在这一轮智能化冲击之下,会成为落伍者。
但事实并非如此,互联网企业有手机的优势,但对传统家电产品的把握,远不如家电企业,最好的方式其实是合作。在苹果WWDC大会上,苹果发嘏智能家居平台HomeKit之际,与海尔达成了“未来内三年内唯一合作的中国家电企业”。
苹果和谷歌迫不急待杀入智能家居、物联网领域的根本原因,试图以手机为核心“统治”未来的智能家居。如谷歌,其在智能家居上谋划的是生态系统,这也是谷歌32亿美金收购了Nest的重要原因。谷歌试图在智能家居领域想做一个与Android阵营类似的生态,软硬结合、单品+平台一起上,甚至再造一个类似Google Home的联盟。
苹果推出自家的智能家居平台HomeKit,思路也如出一辙,开放合作、形成自己的联盟。虽然未来的智能生活,各种家居设备的控制、联网,将以智能手机为核心这一点成为共识,但每一款家电产品的智能化,这些是苹果无从“控制”的,甚至不同的空调、冰箱、电视,如何在手机管理下联为一体,这也是苹果无法把握的。
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面对未来的数以亿计的智能家居市场,最明智的做法其实是合作。苹果和海尔,手机巨头和家电巨头,不约而同选择了合作。
而事实上,苹果之所以能选择海尔成为唯一合作伙伴,U+平台功不可没。苹果的HomeKit协议非常底层,其作用仅限于让iOS平台和家居设备能够相互“握手”,但“认识”之后,想要继续控制灯、空调等设备,仍然需要家电厂商在HomeKit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而海尔的U+智慧生活操作平台正好可以帮助苹果解决这一技术难题。
从U+平台上看,海尔的路径非常明确,一方面以U+平台和智能家电产业联盟,率领家电行业的智能化转型,另一方面则是通过与互联网巨头的合作,为家电行业在未来的智能家居行业谋得“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