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制造业并行地存在工业1.0(机械化)、2.0(电气化)、3.0(自动化)和4.0(智能化)全部形态,只搞工业4.0并不完全适应中国的实际需求,不能很好地解决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问题。
当前,发达国家整体上正在由工业3.0时代向工业4.0时代过渡。工业4.0时代的主要特点是个性化定制、智能化制造、生产与消费相融合。这些特点只能通过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相互配合才能实现。目前我国的消费互联网已经很发达,但是产业互联网尚未形成气候。而由德、美、日等国大型制造类企业主导的产业互联网建设已经初见端倪,如果我国的大型企业现在不动手打造中国的产业互联网,一旦其他国家的产业互联网形成气候,我国的传统制造类企业将只能被动地纳入到他国的新型产业体系之中。
对未来制造业,发达工业国家都提出了各自的愿景。美国利用互联网优势,让互联网吞并制造业;德国基于制造业根基,让制造业互联网化;今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
而“工业4.0+产业互联网”将开创制造业的新思维,借助这个趋势走在工业自动化的最前沿,为“工业4.0+产业互联网”而重磅打造国内首家自动化选型大全平台,汇集了国内外知名品牌及智能产品选型目录,打造内容丰富、人性化的网站和移动客户端,为行业客户提供快速、便捷的在线交易体验,并且给品牌厂家提供产品推荐、品牌推广等增值服务。这样做的目的也正是为了打造线上线下资源共享、能力协同的“互联网+智能制造”产业化创新平台,推动我国制造资源与互联网深度融合。
“工业4.0”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相结合的手段,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促使工业领域的设备、生产与系统以网络化的形式向互联网迈进,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
在中国的制造业中有大量的中小型企业,他们该如何应对“工业4.0”浪潮?今年以来,产业互联网的概念开始频繁出现。
产业互联网与德国“工业4.0”最大的共同点是具有相同的技术支撑,都是建立在物联网、信息通信技术以及大数据分析等相关技术基础上,通过网络与信息物理生产系统的融合来改变当前的产业生产与服务模式。两者更多的区别在于行业覆盖范围、技术要求程度、商业运作模式和运营主体都存在一定差异。与“工业4.0”相比,产业互联网主要存在两大方面不同。
首先,产业互联网覆盖范围更广泛,各行业都将被互联网化。而“工业4.0”的着眼点仍集中在工业制造业内部。其次,产业互联网主体更倾向中小企业。而“工业4.0”也会引导企业从“集中型”转变为“分散智能型”,但仍具有一定的规模性和集聚性要求。新产业革命即将到来,中国必须加强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通过制定激励政策,鼓励物联网、大数据、3d打印等技术的研发与推广,鼓励产业加快互联网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