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今年5月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所勾勒的战略蓝图来讲,中国从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跃升至制造业强国只需十年。如今,这一文件落地数月,但对于许多刚完成了自动化的制造业企业而言,智能制造还只是一个愿景。
一说到“中国制造2025”,很多人便立即想到德国“工业4.0”。2013年4月,德国政府正式推出“工业4.0”战略,而中国于今年3月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因此很多人会将“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两项战略进行对比。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后,各国都开始对经济进行反思,德国、美国等工业强国重新开始审视制造业的创新技术,如信息网络技术、智能制造技术、新能源技术等,这也助推了新一轮的工业革命。
为了提高其工业的竞争力,2013年德国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推出了“工业4.0”战略。“工业4.0”也被人们称为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在生产系统及过程中形成“智能工厂”,在生产物流管理上实现“智能生产”,整合物流资源上实现“智能物流”。
今年,中国也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主要由于中国人口红利的流失,随着劳动力价格要素的上升,人口结构的变化,低质、低价的“中国制造”形态需要要向中高端转型。
国内部分人认为,“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两者在提出背景、采取措施,以及发展方向上,都显得较为相似。但是,9月10日下午,在“中国制造2025”对话德国“工业4.0”大会上,中德双方均表示,两者相同的地方并不多。
正如“中国制造2025”常被视作以“德国工业4.0”为镜一样,在国内方兴未艾的智慧工厂概念同样源自欧美工业界,典型案例便是德国工业界领头羊西门子在本土建立的安贝格电子工厂,以及在四川成都的安贝格姊妹工厂。在德国“工业4.0”战略报告中,智能工厂意味着人类、机器和资源能够实现互相通信,就像社交网络中一样自然。智能产品“知道”它们如何被制造出来的细节,也知道它们的用途。
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数据,中国制造业净出口居世界第一位,制造业增加值在世界占比达到20.8%,是个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但由于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在基础零部件、材料、工艺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仍面临着质量的问题,发达国家早在“工业2.0”时代已经解决了,因此中国还不能算是“制造强国”。
有专家称“中国制造2025”将会使中国的制造企业快速地进化。不过,中国工程院院士、前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认为,德国“工业4.0”是在“工业3.0”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中国还处于“工业2.0”的后期阶段,中国面临着“工业2.0”要补课、“工业3.0”要普及、“工业4.0”要示范跟上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