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骨骼对稳定市场、保障就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持续的萎缩状况对于经济增速下滑的拖累明显,工信部对于其潜在增长率减缓乃至大势所趋的判断是否意味着制造业已难以“王者归来”?我们还能否做些什么来扭转这样的大趋势?
实际上,从产品生产、企业运营、物流运输再到精准营销,大数据似乎可以从各个方面参与,并且改变制造业的发展现状。而在风险与机遇并存的转型过程中,制造业企业必将遭遇众多的技术困难与理念障碍。
如何顺利地完成这场新时代的工业革命?制造业+大数据,一切才刚刚开始。
9月17日,一场关于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的研讨会,在北京朝阳区举行。会场坐满包括川渝皖鄂等全国各地来取经的企业。
河北一家钢铁企业的负责人花了3900元,买到了一个倒数第二排的座位。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过来参会的目的是“企业必须要转型,但不知道怎么转,过来学习”。
被许多人视作工业4.0三大基础技术之一的工业大数据,在此次会议上被频繁地提及。而在现场的企业看来,这些探讨,多在理论阶段。风口上的大数据,与寒冬里的制造业,如何组合才能挽回颓势?
实际上,从产品生产、企业运营、物流运输再到精准营销,大数据似乎可以从各个方面参与。并且改变制造业的发展现状。而在风险与机遇并存的转型过程中,制造业企业必将遭遇众多的技术困难与理念障碍。
如何顺利地完成这场新时代的工业革命?制造业+大数据,一切才刚刚开始。。
大数据、云计算、工业物联网,种种新名词让很多企业以及地方招商官员眼花缭乱。大数据被当作制造业连接互联网的命脉,互联网大佬们称,大数据是区别传统制造业和智能制造的关键。大数据给制造业带来的价值,似乎正在逐渐被认可。
事实上,不只是国内,德国作为工业4.0发展的先行者和探路者,其业界对大数据的重视程度也相当之高。在9月17日的关于工业4.0的会议上,一位来自德国的专家,将数据与数据质量列为德国实现工业4.0的四大驱动力之一,与工业传统、劳动力和材料、能源成本并列。
在市场条件下,当国企生产的边际成本高于民企时就应该选择收缩;但在垄断条件下,国企可利用许多非市场因素来支撑其高成本的扩张,垄断性资源逐渐将民营经济“挤出”市场,从而会影响整个社会的效率和成本,经济的活力和社会福利都受到负面影响,打破国企一家独大的形势。引导民企进入垄断领域,并切实减少行政性干预,保证其受到公平的对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制造业疲软情况。
加速推进金融脱媒化进程。中国产业中是否存在“国进民退”的问题虽然有待商榷,但民营企业的融资难已经成为大众共识。5大商业银行的收入构成,授信类业务第一(主要来源为存贷利差收入)占比59.44%,但在过去几年经济过热时,银行授信的主要对象是房地产业,而实体经济获益极少,民营企业更不用说。
中小型企业的破产潮不能说与这种差别化的授信毫无关系。如何规范银行行为,让其发挥媒介作用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而不是侵占利润导致实体空心化,需要政府高层的改革决心和魄力。
不仅仅是业界和地方政府,在决策层面,推进大数据与制造业结合的步伐也在加快。
9月10日上午,工信部召开发布会解读《促进大数据发展纲要》,其中提到工业大数据工程。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会场获悉,工信部重点提到,将推进利用大数据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研究推动大数据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产业链各环节的应用,积极推动制造业网络化和智能化。
工信部长苗圩撰文解读我国制造业如何由大变强时称,当前的重点是推动互联网在制造业领域深化应用,积极发展云制造等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制造模式,培育工业互联网新应用,建设一批工业云服务和工业大数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