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尽管去年新能源车销量只占乘用车总销量的2%不到,但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单一汽车消费市场,在新能源车之路上更是大步朝前,任何风吹草动都会牵动车企们敏感的神经。外资疯狂地寻求电气化,自然也有对中国市场的迎合与讨好——
“禁燃”之聚焦
国内禁售传统燃油车的时间表尚未落地,但在遥远的法兰克福,新能源车的战争已“硝烟四起”。除了较早宣布要进入电气化的沃尔沃、阿斯顿马丁以及捷豹路虎等,车展上,戴姆勒和大众两大巨头也各自宣布加快电动化进程。
尽管去年新能源车销量只占乘用车总销量的2%不到,但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单一汽车消费市场,在新能源车之路上更是大步朝前,任何风吹草动都会牵动车企们敏感的神经。外资疯狂地寻求电气化,自然也有对中国市场的迎合与讨好。
有人进场,必定有人受波动甚至撤场。
“被合作”自主品牌处境不一
外资疯狂涌入,纷纷挑选合作伙伴,福特选择了众泰(尚未最终确立合作方式),雷诺日产联盟选择东风,戴姆勒选择北汽,大众选择江淮。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合资自然是前提,无一不是看中了这些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灵活性。而自主品牌们面对外资的加入,如何自处也是门学问。
以众泰为例,目前其新能源车主要是E200这样的微型电动车,与福特的合作深化后,真正推出一款能立足私人用户市场的产品才是关键。而拥有一定新能源造车基础的江淮与北汽,也可以在与巨头的合作中,提升自家新能源车的上限。至于东风与日产雷诺联盟,目前在新能源领域的“底子”并不算强,但二者之间合作多年,默契度不是问题,如何打造第一款好的新能源车才是关键。
“独战”自主品牌奋力自救
目前市面上主流新能源车,基本都是出自自主品牌们之手,好不容易取得的市场先发优势,如今却面对来势汹汹的合资潮,有专家认为这是对自主品牌的一次重大打击。近日,电动汽车技术创新联盟技术委员会主任、原中国汽车技术中心主任王秉刚就表示,这是在给自主品牌浇冷水。实际上,除了特斯拉这样的少数豪车,目前我国的新能源车消费习惯以及基建设施,都是被一批自主品牌新能源车所带起来。虽然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车最近仍在大卖,但在合资车企大规模推出新能源车时,自主品牌们当然不会坐以待毙。
比如此前只有帝豪EV压阵的吉利新能源车板块,越来越得到重视,善于打造爆款的吉利未来还会推出多款新能源车车型。而长城汽车被认为是最缺乏新能源车基因的车企之一,但也通过收购逐渐“触电”。至于新能源领域的老大哥比亚迪,也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向A0、A00级等更多细分车型进发。
动力电池成先天优势
不过,中国的自主品牌也并非没有“先天优势”,比如说电池。欧洲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联合会(CLEPA)主席罗伯托·瓦瓦索里日前表示,目前的动力电池生产主要由中国、日本、韩国主导,贸然发展电动车会让中国获得市场先机。
国家现行的新能源车政策,对动力电池是否纳入了目录等有严格规定,从2016年6月起,动力电池目录已经不见国外电池的踪影,因此,无论是何种新能源车型,拥有一颗“国产芯”才是关键,比如比亚迪就放开了电池的外销,正式成为电池供应商。而此前戴姆勒和北汽的合作,也表达了对电池的诉求,这些都可以看出国内厂商在电池方面仍有话语权,“新能源车在中国实现国产时,将会使用中国的电芯,宁德时代就是供应商之一。”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会成员唐仕凯在法兰克福车展上如此表示,入股北汽也有出于学习中国新能源市场的目的。显然,自主品牌抓紧电池这棵大树,与优质的供应商开展电池的合作,仍有立足的实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