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正式发表了《中国制造2025发展纲要》,着力在十年内完成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第一步目标。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作为未来10年引领制造强国建设的行动指南和未来30年实现制造强国梦想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制造2025》全面开启了中国制造由大变强之路。”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表示。
“中国制造2025”什么样?记者从工业和信息化部了解到,“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主要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强调创新驱动,二是质量为先,三是绿色发展,四是结构优化,五是人才为本。
——创新驱动。眼下,我国制造业要素低成本的传统优势已难持续,必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强调创新驱动,就是要加强研发、专利、商标、设计、复杂劳动力、软件、数据库等知识资本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导作用。同时,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王忠宏表示。
——质量为先。质量和效率是当代制造业发展的两大问题。我国在产品质量上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精益求精、不断提高。专家指出,眼前的生产方式变革是个契机,可以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积极推进机器替代人,发展柔性化、智能化制造来提高产品质量,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
——绿色发展。随着资源环境矛盾的日趋尖锐,必须实现由高耗能、高污染发展模式向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使得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全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小,资源消耗尽可能少。
——结构优化。“这是多方面的。”王忠宏认为,优化结构包括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同时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导大小企业互利共生,促进不同所有制企业健康地竞争合作;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提升制造业全球布局能力等。
——人才为本。实现制造业由大向强的跨越,说到底要靠人。“大的方向是要实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王忠宏说,要加大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力度。同时培育一支高素质的技工队伍,使工业基础更为扎实。
据了解,今后我国将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十大领域,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提升制造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