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不论在哪个公司总有一些人看起来很忙,也总有一些人看起来不那么忙甚至很闲,比如一些管理层,比如公司老板。(没有要说老板坏话的意思)
你或许内心还会有些不平,凭什么他们可以躺赚,躺着就把钱赚了?

解答这个疑问之前,咱们先看一个在企业管理中很有意思的现象叫做“懒蚂蚁效应”——
懒蚂蚁效应是日本北海道大学进化生物研究小组对三个分别由30只蚂蚁组成的黑蚁群的活动观察。结果发现,大约80%的蚂蚁都很勤快地寻找、搬运食物,还有20%的蚂蚁却整日无所事事、东张西望,人们把这少数蚂蚁叫做“懒蚂蚁”。

有趣的是,当生物学家在这些“懒蚂蚁”身上做上标记,并且断绝蚁群的食物来源时,那些平时工作很勤快的蚂蚁表现得一筹莫展,而“懒蚂蚁”们则“挺身而出”,带领众蚂蚁向它们早已侦察到的新的食物源转移。原来“懒蚂蚁”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侦察”和“研究”上了。它们能观察到组织的薄弱之处,同时保持对新的食物的探索状态,从而保证群体不断得到新的食物来源。
在蚁群和企业中,“懒蚂蚁”很重要,此现象被称为“懒蚂蚁效应”。所以那些所谓的职场“闲人”,或许正是把握着一个企业发展命门的人,他们只是看起来很闲。
“懒蚂蚁效应”告诉我们,在一个机构中一定要有一批“懒蚂蚁”,不被日常事务性工作绑定,将大部分时间用于“侦察”和“研究”,发现机构的薄弱之处,同时保持对外界环境的敏锐感知。这就类似于有些企业会建立完备的战略规划和市场分析部门,他们不负责创造效益,只负责分析市场动向,为企业提供灵敏的嗅觉。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机构里头全部都是勤快老实的工蚁,只知低头干活不知抬头看路,那它可能看起来很高效,但面对风险的时候应变弹性一定会很低。这就是职场中的勤劳与勤脑,一些看起来并不那么勤劳的存在,却往往能产生更大的效益。
Google知名的管理制度——20%自由时间就是对“懒蚂蚁效应”非常有效的应用。Google允许员工花费五分之一的工作时间——每周一天,每月四天,利用Google的资源,从事与Google相关的侧边项目,从他们自己的激情和想法里开发出来的项目。

事实证明,这个政策是Google产品创新最重要的来源之一,例如我们熟悉的Google新闻、Gmail、Gtalk等产品,现在大约占Google收入的四分之一。
现代企业管理中,需要重视“懒蚂蚁”可以创造的贡献。
现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管理者是组织的囚徒。管理者疲于应对组织的、下属的各种问题,每一个人都可以随时来找他,而事实上每一个人也是这么做的。这样一来他们很容易陷入事务性的繁忙中,而只看到眼前的具体事务,没时间思考团队的前进方向。
德鲁克表示:“一个管理者整天加班还嫌时间不够用,并非值得夸耀的事,反而是极大的浪费”。对于管理者来说,最稀缺的资源就是时间,不管日常工作多忙也要让自己能够“闲”下来,去不带任何具体目标地琢磨自己手头上的事。比如,怎样理解你的用户,怎么理解市场、竞品、行业趋势。
就像万科创始人王石,一年中几乎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登山、跳伞、玩极限运动,看似一个不务正业的“懒蚂蚁”,却有了更多的机会远离战场,以一种更高的角度来审视战场。

在笔者看来,不论是需要管理企业的boss们,还是每个在职场中奋斗的你我,都需要给自己留一些“闲下来”的时间,这个时间不是脑子放空沉迷打游戏或追剧,而是让自己有空去思考。
想想你现在的工作状态,是否一直感觉很忙碌却时刻伴随着恐慌和焦虑?是不是自己一直为了忙而忙,却没有真正“闲”下来看看周边的环境、看看远方的路。忙不一定高效,闲也不一定是浪费。记得给自己留点时间、“偷点懒”,懒于杂物,勤于动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