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市场持续低迷,累计销售1185.03万辆,同比微增1.4%,而且5月和6月连续两月出现同比和环比双降。
日前,据《华尔街日报》援引的行业数据显示,中国这个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表现出了新的低迷迹象,导致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 Co.)和大众汽车(Volkswagen AG)等车企旗下工厂首次出现未达到全产能运行的情况。
这些跨国汽车品牌曾是中国消费者对高端消费品需求升温的最大受益者之一。然而,随着中国经济降温,这一市场的销售也出现了放缓。尽管这些汽车生产商预计长期内中国市场仍将增长,但控制产量的情形表明,繁荣期已经成为过去,预示那些大举押注中国需求激增的跨国公司可能会经历更多坎坷。
研究机构Sanford C. Bernstein的一项研究显示,2015年上半年中国23个大型合资汽车厂商的总体产能利用率首次降至100%以下,平均水平为94.3%,一年前为107.4%。根据中国的规定,外资车企要在华生产汽车必须要与国内汽车生产商建立合资公司。工厂可以通过增加额外班次来实现超过100%的产能利用率,从而满足高企的需求。
全国汽车市场研究会(China Passenger Car Association)的数据显示,通用汽车与中国第一大汽车生产商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SAIC Motor)的合资企业上海通用汽车(SAIC General Motors)上半年汽车产量同比减少2.4%。同期大众汽车在华合资企业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FAW-Volkswagen Automobile Co.)汽车产量减少1.2%。
Bernstein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仅有三家厂商产能利用率上升,其中包括大众汽车与上汽集团的合资公司。
从今年开始,虽然已经出现了自主汽车的强势增长势头,但同时也出现了合资企业的接连集体跳水现象。这一增一降,确实使国内汽车的市场格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波动。由此,巨大的库存压力问题,也就接二连三的暴露出来,究其原因就在于,国内汽车的产能过剩现象严重,已经直接影响到市场。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表示,5月,假期及地方车展活动对汽车市场有较好的推动作用,导致5月市场总需求相比上月增加,经销商销量增 加,库存压力略有减小。但经济减速、股市火爆、4S高成本、高投入模式不可持续,以及电商的挑战等因素都给经销商带来了一定压力。
业内人士表示,要想在国内汽车总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车企仍有所作为,不仅需要通过品牌力和服务的提升来吸引消费者;更需要让国内制造“走出去”、参与国际汽车市场的竞争,这才是国内汽车解决产能过剩危机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