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LinkedIn的一份调查显示,企业在海外用工时的招聘痛点主要集中在“不了解如何高效地‘接触’海外人才”、“不了解目标人才在哪里”、“目标人才对企业了解的不多”这几点上。而造成这些“痛点”的原因有很多,比如:
1、企业对招聘海外人才的渠道和方式了解不足;
2、企业对海外人才的评估方式不完善;
3、企业不具备海外招聘的能力,无法形成有效的招聘方案;
......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企业在海外用工招聘的过程中,总是面临着各种“难题”智乐聘海外团队有10年+的海外招聘经历,今天就结合我们的一些经验,一起来看看中国企业招聘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招聘时的雇佣合同
我们中国和外国在合同上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国外大部分都是无固定期限的合同。而国内一般是从一年/两年/三年开始,慢慢变成十年/十五年,最后才会逐渐变成无固定期限。
比如在美国,大多数员工都是无固定期限合同,属于自由员工,也就是说,可在无需任何理由的情况下,随时终止劳动合同。
当海外候选人面对有固定的期限合同的时候,第一反应是:这个公司不是正规;第二个反应:这是个派遣的岗位(不是长期的项目)吧。这两个认知直接导致海外优质的候选不愿意接受这样的合同,最终招聘失败。
tip:其实我们的目的是招聘到当地最优质的候选人,用尊重当地文化和法律法规的方式来进行,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尊重当地文化和习惯,调整成更加吸引海外人才的合同来确保优质人才的加入。

2.招聘过程中,招聘简章的发布
招聘海外人才时,招聘简章也需要注意,是否有违反当地规定的内容。举例来说欧美市场比较敏感的一个点:性别歧视。
我们企业在国内招聘的时候,有些岗位会标注(仅限男/女性)。面对这种情况,在国内似乎已经麻木了。但在欧美,当地有各种公益组织,如美国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EEOC)这种类型,对于这种事情盯得非常紧,本土企业尚且被严查,更何况我们出海的中国企业了。一旦标注类似内容,违反联邦非歧视法,其中少不了各种诉讼问题以及不必要的麻烦。
tip:企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在海外招聘时默认查看想要的简历即可。或者想要什么样的人,告诉我们渠道方。
3.面试过程中的隐私问题
我们在实操过程中,见到非常多企业真的就因为隐私问题就被候选告了!
国内招聘时的面试习惯是:一般HR会让候选人提供PPT,或者在简历中注明你过去的项目经历。比如你是运营人员,那要写一下你的运营数据;你是技术人员,则要写明你参加过什么项目,在其中担任什么角色等。看你的以往成绩,来判断你是否能胜任我们的工作,这在国内无可厚非。
但是在北美,大家都是邮件往来,这类内容很容易涉及到隐私的侵犯。最常见的风险情况就是:海外候选参加了多轮面试,提供了很多关键项目经历,最后没有被录用。候选人这种情况诉讼的风险是非常高的。
tip:这时一定要和候选沟通好,对于邮件往来只是参考,面谈解决问题。

如何解决企业的海外用工问题,快速完成海外团队的搭建,从我们的经验来看,借鉴八九十年代外资企业来华的办法:最简单也最直接——用当地渠道解决当地问题。“培养一个中国人去学习做海外的招聘和人资”,这种方式是风险最大的。
1、选择一个专业的机构帮助企业完成招聘:虽然相对来说成本稍高,但节省时间,而且招聘机构往往可以给你海外人才市场的准确信息,不但能帮助企业找到了人、还可以从中获得了很好的当地信息、顺便得到了用人的咨询服务。
2、基层员工最好使用派遣:发达国家的劳务法规和工会非常复杂,远不是国内这么随便可以解雇,虽然给第三方一部分付费,但是中国企业海外最容易发生的劳务纠纷往往会把雇主品牌砸了,而且当地的媒体也一定会倾向被雇佣者,企业往往一步不慎会背一个巨大的锅。
3、千万不要为了省钱培养一个国内的HR负责海外的招聘:国内可以过去管理,但是很多企业为了节省成本觉得去一个HR负责招聘那就问题很多。法规、习俗、当地人的喜好等软硬因素很难短时间把握,往往贻误战机不说、而且容易传递错误的海外市场信息影响高层判读。
4、中国企业出海招聘最多就是销售和FAE类的技术服务岗位,快速搞定的奥秘在于“用金钱换时间”:很多企业对标当地企业的工资和待遇进行同样岗位的招聘,但是大家想想“当时外资企业发展靠什么短时间获取人才的呢”?同样道理,为什么当地人会选择中国企业、只有一个因素“绝度好的工资”,千万不要把国内“谈理想、谈发展”的观念带去海外、因为只有我们自己认可。
如果想找最好的人开拓市场,那么不管我们的企业有多少劣势、是不是派遣员工,第一阶段一定要关注待遇的吸引力。因为这其实也是最省钱的办法,总比招一堆三流的人没有结果,要好的多得多。
所以在海外招聘进程中,企业可以选择与能够提供相关解决方案的人力资源服务供应商合作,最大程度避免“隐患”的发生。也可以直接找我们来协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