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正在召开,聚焦汽车行业的提案引发了多方关注。随着中国汽车技术和研发能力的提升,产品性能和质量已逐步拉近与国际市场主要竞争对手的差距。
两会中,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介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国、消费国,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出口量最大的汽车出口国。中国去年出口了新能源汽车67.9万辆,同比增长120%,而且中国连续8年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全世界第一。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明天会越来越好,我们很有信心。

如何加快新能源汽车体系建设,人大代表不约而同都提到了行业发展的痛点之一——人才瓶颈!今天就一起来看看,两会中各人大代表给到的一些人才发展建议吧!
1、汽车行业需要与时俱进的新人才
智能网联汽车已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下半场”竞争的高地,但行业人才较为紧缺。根据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的统计数据,预计到2025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人才净缺口约3.7万人,而2025年智能网联汽车涉及的相关专业高校本科生预计仅7300余人。
全国人大代表、零束科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懿艳认为,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人才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一方面在于智能网联汽车是跨学科、跨领域融合创新的新产业,现有存量和增量市场均无法满足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近年来,虽然多所高校已开始搭建相关的跨领域、跨专业交叉学科,原先的车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已开始向智能网联化转型,但改革力度还不够,仍无法满足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急迫需求。”刘懿艳说。
另一方面,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从最初的应用软件场景开发,逐渐深入到底层操作系统、芯片等基础技术的研究、开发,对应人才的专业背景也从现有的以应用学科为主,逐步扩展到基础学科。“从现状来看,行业内基础学科人才数量少、底子薄,不利于行业的纵深发展。”刘懿艳表示。
她建议:
一、加快出台国家层面的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培养及发展规划;
二、在相关高校加快开设智能车辆工程学院或专业,完善智能网联汽车人才专业知识结构;
三、围绕“卡脖子”技术,加强对高校相关基础学科建设的政策扶持和基础投入。
2、汽车行业人才供需错位问题要解决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创始人)张兴海表示,要打破行业壁垒,加速培育数字化融合性人才已成为企业高效稳定数字化转型的最大支撑。
中国数字化人才缺口已近1100万个,其中汽车产业链约占10%,缺口已高达百万个。其中机器学习、智能算法和软件开发岗位的人才缺口最为严重。而比人才短缺更令人担忧的,是人才的结构性短缺,尤其是数字化专业人才、应用人才的缺失,是智能网联汽车全行业都面临的体系化问题。“人才荒”问题愈演愈烈。
人才供需错位问题也已显露。2022年国内高校毕业生规模再创新高,达1076万人,迎来史上最难就业季。与此同时,包括汽车行业在内的产业端却面临数字化人才极度缺乏的“冰火两重天”局面。高校毕业生总量的过度供给,伴随数字化人才的结构性短缺,使得供需关系出现错位。
张兴海建议
一、由人社部牵头,强化人才职业发展顶层设计,完善国家数字化职业鉴定工种,并及时建立新工种的评价体系。让年轻人看到,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当“新蓝领工人”同样可获得事业成功。
二、完善地方政府和汽车行业人才引育政策,加大对数字化人才吸引和激励力度。
不管是智能网联人才,还是数字化人才都是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亟需的新人才,他们或从事技术研发,或参与智能制造。但新汽车呼唤的不仅仅是一类或几类人才的转型与培养,它更呼唤一个新人才体系的诞生,以筑牢新汽车产业发展的基石。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两会期间,大众视野格外关注到汽车行业及汽车人才方面。包括雷军、李书福、朱华荣、何小鹏等在内的多名汽车行业的人大代表均有相关提案。从这次大会中,我们可以预见汽车行业前所未有的关注度以及发展,对于我们汽车行业的从业人员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国家政策不断,涉及到汽车领域方方面面的发展:新能源汽车上中下游产业、汽车零部件、自动驾驶、汽车网联智能化、数字化、汽车芯片等等领域。对于汽车行业猎头而言,与企业共同入局,聚焦产业,破局“技能人才荒”,助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已经是大势所趋。作为汽车人,既要坚定信心,也要与时俱进,提升自己的行业知识储备与人才积累,在时代的风口,我们携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