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HR和猎头可能会觉得:“雇求两难”是针对一般的企业和资质平庸的候选人的。
倘若是知名的头部企业,或者是优秀人才,是不是就不存在“两难”的问题 ?
答案是:非也。
小智每天都会接触到很多行业的知名的头部企业,他们沟通招聘的诉求 ;同时也会接触很多行业内优秀的人选和猎头们。事实上,头部企业,在人才招聘上的难度一点也不小——这是几乎所有为知名企业招聘的从业人员(HR/猎头)的一个共识。
从HR和猎头们的反馈来看,招聘困难尤其在这个问题上:可挖猎范围非常小 。
经常会听到HR的一句话:“我们公司的产品已经是行业里的top1,所以我们需要跳出这个领域的人才。”所以我们会发现,同行业的人才,企业看不上;其他行业的,企业又认为和自己的产品关联较少。即使技术方向很明确,但人才的可挖猎范围非常小,留给猎头的操作空间有限。
我们为不同行业的头部企业操作过多种类型的岗位,在为ODM行业某知名客户操作制造总监岗位,以及家电头部企业操作电机专家人才人才引进时,均遇到过类似的问题。
操作案例一:ODM行业制造总监
企业招聘背景:
该企业的国内业务非常成熟,但这次拿到的是海外A客户的试订单,由于A客户对于供应商的审查、产品、品质等方面要求极其严格,公司目前没有做过A客户订单,且没有非常熟悉A客户项目的生产制造负责人,所以新增的需求,希望能在做好试订单的前提下,能拿到更多A客户的项目份额。
但在操作过程中发现:由于目标公司少,可挖猎范围非常小。而且因为种种保密协议,猎头在寻访初期无法和人选告知企业的情况。造成部分意向人选的流失。
人选是百万级别的候选,对于智乐聘的顾问的要求就是秉承比较高的遴选标准、眼光和判断技巧。职位对接到智乐聘后,项目经理马上进行两手准备:
1、快速调动同行业的签约猎头,进行资源的盘点和新的寻访
2、猎头资源库人选进行大数据匹配和遴选,针对性复活高级别人才
通过快速跟候选的沟通,了解该行业内的一些人员及薪酬等情况,只有对行业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更好双向推动项目进度。
项目上线到智乐聘5天,就收到12份合适的简历推荐,并复活了5位高端人选,进行重点沟通。最终有3人进入面试流程,1人接到offer。目前,该人选已经顺利过保,在和企业的沟通对应中,适应良好,已经顺利对接到A客户的需求。
操作案例二:电机专家人才人才引进
同样是头部企业,这家家电企业本身在技术上做的已经很成熟,需要的人选“电机本体开发”方面的人才在市面上不多。不仅是方向要对,还需要技术方面能够带来突破。
而且企业自身招聘能力很强,主流招聘网站上的人选,基本满足不了岗位需求。所以在接到需求后,智乐聘的项目经理第一时间,是针对“企业想突破什么问题”进行关键分析。比如在分析中,项目经理了解到,企业曾启用其他猎头,但推荐的人选都没有集中在非“电机本体开发”的关键点上。导致企业浪费了很多重复沟通的时间。
项目经理在进行重点的职位调研会后,马上开始调动猎头开始寻访,并注明重点人才方向。岗位开始操作后,因为职位调研足够明确,职位开放2周就有9位人选被推荐到企业方,企业邀约面试1人,并顺利offer。
从这两个案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头部企业的需求,虽然挖猎的范围比较小,但我们也有经验可循:
1.高端人才需要差异化找人:相比招聘网站,利用差异化的资源去找人很重要。案件成功推荐的人选简历是在网站上搜索不到的。需要资源端伙伴通过人脉转换找到候选人;
2.注重反馈,及时调整方向:推荐第一波人选的反馈信息非常重要,能够调整方向更精准的找到人选。以上岗位也是通过推荐后,部门根据人选情况给到的更精准反馈。
3.推荐和反馈时效:在整个推荐过程中,能够保证3天之内给到详细的推荐反馈,不合适的原因在哪里,及时跟进寻访的方向和反馈。
4.人选跟进:此次需要找到的人选,均属于行业稀缺人才。人选入职时间都在3-6个月,在整个人选跟进过程中,和企业的密切配合也非常重要。
当然,对于头部企业的招聘难点,不仅仅在于人才的挖猎范围小。外部环境、内部调整都是企业招聘必须考量的问题,这也更加考验招聘行业从业者们的智慧和水准,必须要根据不同的企业类型和环境,去定制化设计与之适配的招聘策略,以满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需求。
智乐聘也会支持企业在重点、难点岗位的攻坚,通过人才帮助中企突破技术难题,走出国内市场,完成更远的规划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