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人确实不错,但跟我们要求的细分领域不太匹配 ”
"这个人专业领域偏差太大,管理思路不契合。"
... ...
这样的对话是否似曾相识?作为猎头,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明明推荐的人选"基本符合"企业要求,薪资也在预算范围内,可企业就是不满意,一次又一次地Pass掉候选人。流程中已经推荐了10个人了,企业依然在等待那个"对的人"。
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让无数猎头头疼的问题。
一、 你是不是"差不多猎头" ?
我们来看这样的两个“差不多”人选的推荐过程,你有没有过跟他们一样的情况呢?
1. 行业背景一致,但能做的事情,千差万别
有一位伙伴曾经给某个储能销售岗推荐了一份简历,储能虽然是一个大的行业,但是里面有很多的细分行业,虽然某些大的行业背景是匹配的,但是实际的工作、资源可能会完全不同,所以人选是优秀的,但是在企业看来却并不是合适的。

项目经理与企业HR沟通截图
2. 猎头主观臆断,替企业做选择
有的猎头容易犯“过于主观”的问题,自认为企业或HR不喜欢什么样的人选,或是一定会喜欢什么样的人选。这种揣测往往基于个人经验而非企业实际需求,导致推荐偏差。

项目经理与企业HR沟通截图
企业强调必须要很熟练的技术能力才可以,而这位人选只是了解原理操作,显然与企业的要求是有很大差距的,作为猎头我们还是要综合两方面的情况去做匹配。
二、 "差不多"的人选为什么就是不行?
很多猎头在推荐候选人时,常常陷入一个思维误区:只要候选人大体上符合职位描述中的要求,就应该有很高的成功率。然而现实往往残酷得多。
这背后隐藏着什么逻辑?企业招聘,尤其是中高层岗位,本质上是一个择优过程而非达标过程。
就像学生们高考,大学按分数录取,并不是过本科线的学生都能上清华北大。所以才有很多企业会把人才待定,观望其他人选。一些企业对某些岗位倾向于寻找"十项全能"的完美型人才,而这种标准通常很难在现实中找到完全匹配者。
但企业宁愿继续等待,也不愿妥协于"差不多"的人选。择优录取的心理机制决定了:当企业知道市场上存在更好的选择时,他们不会满足于"刚达标"的候选人。
三、 从“差不多”到“最合适”猎头如何提升推荐精准度
当我们推荐了10个候选人时,企业并不会因为他们都符合条件而全部录用,而是会选择最合适的。这就像买房子,一定是要多方对比的,交通、采光、楼层、地区、价格、配套设施等等综合考量,并不是最便宜的就最合适,要看买房子的需求是什么,例如要是为了上班通勤,自然是离公司越近越好。
同样,企业最需要的人选一定是可以解决他们最重要问题的那一位。
1. 深度需求挖掘:问出企业"说不出口"的要求
猎头不仅要明确企业招聘的硬性条件,还需要主动探索招聘部门领导的用人喜好,这包括:
● 直接询问:"您的团队是什么风格?您更喜欢什么样性格的人?"
● 了解岗位所在团队的类型:是成熟团队、新组建团队还是成长型团队?
● 简历推荐过程中总结规律:总结企业约面人选的的规律与共性,优化人才画像,例如:很多企业不会在JD中明确说不招身材肥胖的人,但是他们确实是不会约面等等。
平台曾有过一个汽车公司的董助职位,在初期沟通时,企业就是发过来了职位JD。但平台的项目经理因为之前有过大量的这种助理类的岗位,他很了解董助这样的岗位因为与上层领导的工作强相关,经常会有一些上层领导喜欢的隐性要求,所以在拿到JD之后就跟企业重点沟通了这方面的问题,例如,“这个职位的上级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喜好?”“对于人选的个人条件有没有什么要求?”等等,节省了很多后续寻访的时间。
2. 候选人全维度评估: 并不局限于人才简历
在评估候选人时,除了看简历上的硬性条件,更要关注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方式和文化适应度。特别是对于高管职位,这些软性素质比技术能力更为重要。简历匹配只是最基础的筛选, 作为猎头我们需要对人选有更详细的评估:

猎头行业本质上是一个专业服务行业,侥幸心理和"差不多"态度是最大的敌人。企业需要的不是简历的搬运工,而是能够理解他们需求、解决他们问题的合作伙伴。
每一次推荐都是你专业品牌的展示。推10份"差不多"的简历,不如推1份精准匹配的人选。我们的价值不在于推荐了多少候选人,而在于能否推荐对的候选人。
期待着更多的猎头伙伴们推荐更多的优质精准简历,登顶我们每月的《优秀猎头排行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