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市政府发布“建设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临港行动方案”,根据方案,到2020年,临港将初步建成国际智能制造中心框架;到2025年,将基本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智能制造中心。
为此,临港得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包括24条行动方案与10条配套政策,重点措施有:设立规模为50亿元的智能制造产业引导基金;支持智能制造功能平台建设,可按平台投资额的10%-30%给予扶持,总额最高5000万元;在临港投资的智能制造产业化项目,最高可给予扶持1亿元等。

配套政策显示,上海临港对于支持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补贴额度从500万元至1亿元不等。最高一项不超过1亿元的补贴,用于对智能制造产业化项目的扶持,达到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要求的,按照企业投资额的10%-30%给予扶持,最多1亿元。
支持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工厂建设,符合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标准,按投资额的30%给予扶持,最多1000万元;支持智能装备企业创立自主品牌和并购品牌,对并购国内外高端品牌的,按合并后并购金额的10%给予补贴,最多1000万元。
目前,临港地区发展智能制造产业的重点领域已经明确,主要集中在5个方面:一是智能制造技术和产品,重点发展机器人、民用航空、数控加工、增材制造、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重大装备和重点产品,实现关键核心材料、工艺和技术的重大突破;
二是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和应用服务,推动无线射频识别、智能传感器、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等关键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
三是传统制造智能化改造,支持鼓励中航商发、上海电气、上海汽车等骨干企业成为智能制造引擎企业,率先开展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改造、基础数据共享等试点应用;
四是建设智能制造专业园区,推动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民用航空、再制造、光电子、微电子、德国工业4.0等一批专业园区建设;
五是培育发展智能制造服务业,加快发展技术转移、知识产权、融资租赁等专业服务。
智能制造是全球热点,上海推动智能制造中心建设,也必须基于国际化和开放度的提升。上海市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陈鸣波说,近期也在研究智能制造和自贸区的对接。比如,从智能制造的产业链来讲,一个重点是要研发保税,进出关要便利。另一个重点是金融体系政策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