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海尔已经实现40多条智能无人互联线体,实现700多个工序的自动化升级。在互联工厂,用户不仅仅是产品的“消费者”,更是产品的“创造者”。

10月14日,全球首个电机智能互联工厂——海尔·斐雪派克电器电机智能互联工厂在黄岛海尔工业园开工生产。至此,海尔互联工厂的数量增加至7个,海尔集团在构建智能制造新生态上又落下重要一子。
顺应全球新工业革命以及互联网时代的潮流,而立之年的海尔正在探索由大规模制造向大规模定制的转型。在海尔看来,互联工厂不只是工厂的概念,而是打造生生不息的生态系统,通过互联使用户获得最佳体验,在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同时更好地实现企业价值。
今年8月,海尔推出行业首个透明工厂,以网络播报的形式将海尔透明工厂展现在全球观众面前,让非海尔用户也可以监控到“海尔制造”的实时场景。
之所以“底气”这么足,源于海尔对自身智能制造水平的自信。早在2005年,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就提出要将传统大规模制造变成大规模定制。2008年,海尔对整个企业的产品设计和制造体系进行了模块化改造,同时在虚拟设计、实体制造方面进行系统建设。
2012年,海尔开始探索互联工厂。从一个工序的无人,到一个车间的无人,再到整个工厂的自动化,最后再到整个互联工厂,海尔在探索和试错中引领着中国制造业转型的方向。
海尔集团轮值总裁梁海山认为,海尔的制造转型最终要建立起互联工厂生态系统,从用户创意交互定制开始,到研发、模块化采购、智能制造、智慧物流、智能服务,再到用户使用,以及产品的不断迭代,提供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最佳体验。“通过海尔互联工厂,用户可在全球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通过移动终端随时定制产品,参与定制全流程,实现可视化。”梁海山说。
目前,海尔已经实现40多条智能无人互联线体,实现700多个工序的自动化升级。互联工厂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整体提升大于30%,产品开发周期缩短一半,产品满意度提高30%。凭借定制平台,海尔智能家电等销量累计超过100万台(套),收入实现10倍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