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能让高铁飞驰、蛟龙入海、玉兔登月,中国技工能够在世界技能大赛中披金摘银,却为何难以造出一支好用的圆珠笔、一个国人在海外疯抢的马桶盖?
这既是李克强总理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谈到的问题,也是普通民众看到的中国制造的尴尬所在。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人力资源研究室主任高文书认为,世界技术浪潮的更新极为快速,而企业对技术的跟进和研发、对人才的培养有一个滞后期,对中国来讲表现更为突出,就是专业技术人才的短缺。
据汤涛介绍,人社部已经从三方面发力:一是持续建设“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从2012年起,用10年左右时间,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拔培养4000名左右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重点选拔培养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的高层次中青年领军人才;二是加强博士后队伍建设,人社部今年9月新批准设立500多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将为相关企事业单位引进、培养一大批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有效促进产、学、研结合;
三是自2011年底启动了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在12个重点领域开展大规模的知识更新继续教育,每年培训100万名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该工程已在产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而另一个制约高技能人才大量涌现的原因则是生源问题。“现在技能人才培养,包括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是好多年轻人或者他们的父母,不愿意选择这个职业,认为社会声望较低。”高文书说。如何提高“蓝领工人”的社会声望?在高文书看来,应该从畅通职业发展通道、提高收入水平、改善工作环境三个方面入手。
而在技能人才的“用人大户”——制造企业里,相应的探索从未停步。
例如中国中车,对于技能人才的培养打通了三个渠道:成长渠道、价值体现渠道、待遇渠道。中车股份副总裁孙永才介绍:“中车评定的专家序列有首席专家,资深专家等,目前中车有一位首席专家,有33位是资深专家,同时有50位技能人才享受到国务院的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