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负增长的情况更成为常态,北京工业生产增速在7、8、9三个月同比均为负,最大跌幅将近6%;上海则是从6月开始延续了四个月的负增长,10月单月增速转正,但累计增速仍为负。
官方的数字也在记录着京沪两地经济结构的变化:工业生产增速负增长已成常态,9月两地工业生产增速跌幅均超过4%,10月虽都回升至1%以上,但仍大大低于同期全国5.6%的平均水平。与此同时,高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京沪工业失速的原因何在?分析人士称,一方面是,传统产业加速去产能,另一方面则是新技术产业虽有高速发展但支撑力仍不够。
“淘汰”和“转移”是京沪两地对传统产业的关键词。近年来,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北京一直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并转移部分制造业。
今年北京发布了《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15年版)》,坚决退出一般性制造业,就地淘汰一批建材、化工等污染较大的行业。而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非科技创新型企业将迁到京外,一些制造业的生产加工环节也要搬迁。
今年9月份,上海市经信委披露,上海将加大对迪士尼项目配套服务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作,对该区域153家机械加工、金属制品、印刷、橡胶与塑料制品、建材、纺织、化工等行业的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进行调整,要求2016年底前完成全部关停。
早在2006年,北京市服务业占GDP比重就达到了七成以上,2014年这一比重更是将近78%。上海服务业占比略低于北京,但也超过60%,而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超过70%。
不过,从工业细分数据来看,高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成为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前三季度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2.6%,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超过100%。
京沪新兴产业发展仍有巨大空间,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一点从京沪两地“十三五”规划蓝图中可见端倪。
京沪两地均将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瞄定在科技创新。早在今年两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明确要打造科创中心,日前出台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两市也突出强调了科技创新。